document.write('
')
你的位置: 首页> 常见知识> 文章正文

那些成功复学的抑郁症患者,他们的父母都有这 5 大特质

时间: 2021年11月11日 17:46 | 作者:朗依制药 | 来源: 医药资讯| 阅读: 199次

得了抑郁症、双相障碍的青少年很多,可为什么有的孩子康复很快,有的孩子却一直好不了?

这固然跟每个孩子的病情不同有关,康复速度难以一概而论。

但另一方面,这跟孩子确诊后,父母具体的做法有很大关系。

我们临床中主要接诊青少年抑郁症、双相障碍、强迫症、成瘾疾病的患者。由于我们的多学科诊疗模式(MDT),尤其是以系统化深度催眠下心理干预为主的诊疗模式,我们会花较长的时间和患者、父母深入交流,了解他们的求医过程和心路历程。这是我们跟主流大医院精神科非常不同的地方之一。

在这过程中,我们发现康复得比较顺利的孩子,其父母的做法和性格特点有一些共性。那反过来,那些康复得相对较慢、较曲折的孩子,其父母往往就缺乏了这些特质。

当然,我们这里说的并不一定得是患者的父母 2 人,而是父亲或母亲,也就是至少其中一名家长。

而且,这些积极的特质不一定是家长本来就有的,很多人是在孩子患病后才逐渐具备的。这对孩子加快康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他们真的做到了家长和孩子共同提升。

这些特质到底是什么?今天这篇文章就总结一下。希望能帮助家长们积极反省:孩子的病反反复复,是不是因为我们当父母的还没做到这几点?

01

对孩子的痛苦有同理心

第一点,家长对孩子有较强的同理心。

孩子患了抑郁症之后是非常痛苦的,内心十分压抑。他们一想到过去就失落、愤怒,一想到现状就自卑、绝望,一想到将来就迷茫。他们甚至觉得自己并没有资格想将来。

还有那些因暴躁易怒、大发脾气而被诊断双相障碍的青少年。从我们的多学科诊疗模式(MDT)来看,他们并不是典型的双相,而是被过度诊断的 " 泛双相化 "。

对比起没有明显暴躁易怒的孩子,这部分患者遭受过的叠加性心理创伤更多、程度更严重,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也更加剧烈。

如果父母能更有同理心,能感受到孩子这种表现背后的极端痛苦,他们也就更容易作出正确的应对。比如利用语言或肢体动作与孩子共情,倾听孩子的心声,帮助孩子尽快把情绪平复下来,在这个过程中逐渐修复亲子关系。

那些成功复学的抑郁症患者,他们的父母都有这 5 大特质

我们分享过一篇患者母亲的自述,她的孩子被诊断为双相障碍,吃药效果不理想,休学在家很长时间,也没有接受过我们的心理干预。但认真看了我们的文章和视频后,她和丈夫学会了与孩子共情,很好地平复了孩子的情绪波动。

有一次,她儿子独自在家,其大量心理创伤突然被激活,想起以前父母对自己的忽视和否定,激动起来把电视砸了。

孩子父亲回家后,什么话也没说,默默把现场收拾了一下,又给儿子端了杯水。

孩子问父亲,我砸了东西,不生气吗?因为换了以前,他早就挨揍了。

可孩子父亲说:" 你摔东西的时候,肯定是你心里很难受的时候。如果砸东西能让你好受些,这些东西算什么,腾讯,我儿子感觉好点就行。"

儿子一下感动得抱紧了父亲。后来这父子俩的关系好得像铁哥们一样,孩子的康复也很快,不久就顺利复学了。

所以,家长的共情能力非常重要,非常有利于孩子的负性情绪快速地平静下来,恢复理性。

那缺乏同理心的父母会怎样?他们没法理解孩子的情绪和行为,还可能错误解读,认为孩子得病之后更叛逆、更反常了。有的故意无视,有的更加严厉地批评、指责孩子。

孩子得病了,所有的父母都很痛苦、很着急,很想孩子快点好起来。有同理心的家长往往是朝着对的方向努力,修复亲子关系和孩子的心理创伤。

而缺乏同理心的家长在对孩子造成伤害的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深,孩子的病情不断加重,甚至形成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C-PTSD),最后表现出各种严重的精神心理症状。

02

积极学习科学的精神心理学知识

在同理心方面,母亲出于女性特有的细腻和敏感,很可能会稍强一些。但这也不是绝对的,上面例子中的父亲就很懂得共情。

除了个人成长经历导致的性格特点之外,同理心与科学精神心理学的知识储备也有关。家长懂得越多,就越能理解孩子的内心活动规律,也越能意识到自己的认知边界,与孩子相处时更加谦卑、平和。

如果家长认为自己的同理心比较弱,难以与别人换位思考、理解别人的感受,甚至给人感觉很固执、偏执、听不进意见的话(不排除有可能是偏执型人格障碍),那更加建议多学习科学的精神心理学知识。

比如抑郁症、双相障碍的知识,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青少年儿童的心理活动变化规律等,这都有利于提高同理心。

这就说到了第二个特点:家长愿意积极、主动学习科学的精神心理学知识。

文章标题: 那些成功复学的抑郁症患者,他们的父母都有这 5 大特质
文章地址: //www.pedca.com/zhishi/541721.html
Top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