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制药资讯> 文章正文

粤籍院士、微生物药学和肿瘤药理学家甄永苏:推进医药研究是科学家的社会责任

时间: 2019年09月28日 02:32 | 作者:朗依制药 | 来源: 医药资讯| 阅读: 165次

 平阳霉素——一种从浙江平阳县土壤放线菌中分离得到的抗肿瘤抗生素,是博来霉素类新药。从1978投产至今,已成为我国临床常用的抗癌药物,造福无数患者。研发平阳霉素的背后,是甄院士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与研究团队密切合作以及创新方法的结果。

 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届大学生,甄永苏的科研之路极有代表性:在困难时期,凭着对科学的热爱和社会责任感,想方设法突破技术难关;有走出去的机会,能充分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开展研究,报效祖国。

甄永苏院士简介

 甄永苏,祖籍广东开平,1931年生于台山县公益埠,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教授。1954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医学院,是新中国培养的首批大学生。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9年8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成立学术咨询委员会并设立学部,甄永苏任学部委员。

 甄永苏是我国抗肿瘤抗生素研究工作的奠基人之一,主持了包括平阳霉素等多种抗肿瘤抗生素的研究开发。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抗肿瘤单抗导向药物研究;提出了以“核苷转运”作为靶点,利用核苷转运抑制剂增强抗癌药物疗效的新策略。

新中国的第一届大学生

 提起童年,甄永苏依然记忆深刻。

 甄永苏告诉记者,他的出生地公益埠(镇),是由华侨建起。小镇格局类似纽约曼哈顿,有整齐的马路,镇中心还有商业街。当地铁路、公路和水路交通都相当发达。“我印象最深的是,有马戏团乘火车到台山来表演,我首次见到大象、狮子,感觉特别兴奋。”讲起童年的故事,甄永苏兴致勃勃。

 那时有一位华侨从美国归来,送了甄永苏家一张旧金山的鸟瞰图。“父亲也觉得不错,把它贴在墙上,我天天看,看到完全跟家乡的情况不一样,港湾很大,有很多船,特别是金门大桥,那时候刚建成,世界上也是很有名的。也因此,我从小非常希望了解外面的世界。”

 甄永苏的父亲是一位远近颇有名气的牙医,重视子女教育,家里6个子女都接受了高中以上教育,在当时并不多见。

 后来,日寇侵华战火烧到了甄永苏的家乡。甄永苏回忆,公益埠因为有铁路,也被日军轰炸。“那时候日机随时来轰炸,飞机飞得很低!”他记得,家里的墙都被炸歪了,只得用竹架临时支撑起来,全家到别处避难。

 而随着时局动荡,甄永苏小学6年换了5所学校,初中阶段先后在两所学校学习,逃难成了日常生活。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甄永苏一家返回家园,继续在开平市风采中学初中学习。1946年,甄永苏考入台山市公益埠的省立越华中学读高中。1949年高中毕业后,考入中山大学医学院。那一年中山大学医学院入学考试仅仅录取了32人。11月,广州解放。年底,推迟入学的甄永苏走进校园,成为新中国第一届大学生。

 提起选择学医的理由,甄永苏的理由非常实际:“在当时社会动荡的情况下,医生是稳定的职业”。不过,进入大学的甄永苏,很快有了新目标:“要为新中国建设做贡献”。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大学里,甄永苏还遇到了其一生的伴侣陈妙兰,他们1954年毕业后一同分配到北京的中央卫生研究院(现中国医学科学院的前身)工作,并于1955年结婚。甄永苏说,他们是“同龄、同乡、同学、同事、同行”。陈妙兰是肿瘤病理学家,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副校长、卫生部肿瘤防治研究领导组常务副组长。两人可谓志同道合,为肿瘤防治研究做出了各自的贡献。

27岁开始扛起研究重任

 20世纪四五十年代,正是医药研究取得划时代突破的岁月,抗生素家族的研究进展尤为瞩目。二战期间,青霉素在临床上验证了史无前例的神奇效果,之后,链霉素、氯霉素、金霉素、土霉素、四环素、红霉素等抗生素相继研制成功。

 1949年,新中国成立。抗生素药物研究与生产被列为国家重点发展项目。在第一个五年规划期间,青霉素的现代化生产率先实现。由于抗生素的应用,曾经的“不治之症”如伤寒、肺结核等,都有了较好的治疗药物。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抗生素是国家重点研发的领域。1956年提出的“十二年规划”中,抗生素也位列其中。这一年,中央卫生研究院正式更名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并成立了抗生素系。甄永苏回忆道:“1956年,沈其震院长抓住抗生素研究领域的新生长点,让我们开展抗肿瘤抗生素的研究。在王蘅文教授指导下,我着手查阅文献、学习和掌握方法,并和当时新建立的抗生素系合作,开始初步研究。”

文章标题: 粤籍院士、微生物药学和肿瘤药理学家甄永苏:推进医药研究是科学家的社会责任
文章地址: //www.pedca.com/news/20468.html
Top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