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制药资讯> 文章正文

建国初期四大药厂之华北制药厂:开创了我国大规模生产抗生素的历史

时间: 2021年05月17日 09:15 | 作者:朗依制药 | 来源: 医药资讯| 阅读: 64次

建国初期四大药厂之华北制药厂:开创了我国大规模生产抗生素的历史

2019-10-07 10:04来源:生物制品圈

原标题:建国初期四大药厂之华北制药厂:开创了我国大规模生产抗生素的历史

华北制药厂的建成,开创了我国大规模生产抗生素的历史,结束了我国青霉素、链霉素依赖进口的历史,缺医少药的局面得到显著改善。

华北制药集团公司前身华北制药厂是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的重点建设工程。"一五"计划全国共安排大中型建设项目694个,医药工业在全部项目中占四项:抗生素厂、淀粉厂、玻璃厂和磺胺厂。在四个项目中,华北制药厂占其三,即从苏联引进的抗生素厂、淀粉厂和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引进的药用玻璃厂。1953年6月,华北制药厂开始筹备,三个项目于1955-1956年间先后破土动工,到1958年全部建成投产。

华药建厂期间,苏联援建专家和有关工作人员在淀粉厂工地留影。

诞生

展开全文

1953年,刚刚成立的新中国百废待兴。党和国家面对旧中国落后的医药工业和保障人民健康就医用药的迫切需求,将医药工业的创立和发展,置于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要地位——建中国自己的“大”药厂。

肩负重要使命的华北制药厂,从建设之初就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三个项目总投资7588.3万元,抗生素年生产设计能力82.5吨。

亚洲最大的抗生素厂,开始在华北平原崛起。它被称为新中国制药工业的摇篮,共和国的“医药长子”。

1956年冬,建成后的淀粉厂。

在华药,高76米的淀粉厂机械化提升塔是重要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当时石家庄的最高建筑。50年代初,建设这样一座相当于现在20多层楼高的建筑,难度可想而知。华药的建设者们和苏联专家反复论证,最终应用了一种全新的施工方法——钢制活动模板升模法,这个技术当时属全国首创。

昔日的华北制药厂葡萄糖生产岗位。

而对于一个大型医药工业厂来说,难关还远不止这些。淀粉厂和抗生素厂相继完成工程建设后,一场我国大规模生产抗生素的会战,在这片热土旋即展开。

由于国内青霉素菌种选育事业起步较晚,国外又实施技术封锁,进口菌种昂贵的价格和水平极低的发酵单位,让华北制药厂下定决心要选育出属于中国自己的青霉素菌种。

1956年,复旦大学生物系微生物专业毕业的陶静之,结束了在上海三药两年的实习,一回厂便投入到青霉素的选种工作。1958年12月,陶静之和她的伙伴们克服重重困难,,成功选育出我国第一株青霉素菌种,发酵单位比进口菌种提高了34.6%,打破了苏联专家“在华北制药厂不可能开展选种工作”的断言。从此,结束了我国不能选育菌种的历史。

此后,华药又相继选出了10个青霉素高产低耗新菌种,培育出我国第一株链霉素和土霉素菌种,并在华药的菌种系谱里取消了外国标志,换上了XP(华北青霉素菌种)、XS(华北链霉素菌种)、XT(华北土霉素菌种)等代表中国的新的菌种代号,开创了生产工厂自己选育菌种的新局面。

1958年随着华北制药厂第一批青霉素下线,迅速带动了国内青霉素的普及和降价,极大满足了人民健康的需要。到 1978年,华药产品由最初的5种累计增加到75种;抗生素总产量从1958年的91吨增加到1978年的1655吨,企业初步具备了自身生产规模大、成本低的基本优势,为建成我国第一个大型抗生素生产基地奠定了基础。

进程

文章标题: 建国初期四大药厂之华北制药厂:开创了我国大规模生产抗生素的历史
文章地址: //www.pedca.com/news/463250.html
Top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