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网上药房> 文章正文

从重组到重生 公司市值不断攀升 中关村转型医药大健康初见成效

时间: 2019年09月02日 10:29 | 作者:朗依制药 | 来源: 医药资讯| 阅读: 170次

  本报记者 向炎涛

  “公司自转型以来,主营业务盈利能力不断增强,业绩持续增长,投资者的信心与日俱增,公司市值不断攀升。从目前来看,应该说转型算是成功的。”近日,北京中关村科技发展(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关村”)总裁侯占军接受《证券日报》记者专访表示。

  2015年,中关村正式确定了以医药大健康为核心的发展战略,生物医药业务营收占比由2014年转型前的12.88%提升至2018年的62.18%。8月26日晚,中关村发布2019年半年报显示,实现营收10.3亿元,同比增长35.8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361万元,同比增长42.83%。其中,生物医药营收6.59亿元,占总营收64%。

  “预计未来2到3年,生物医药业务占比有望突破80%。我们将不断提升新产品研发能力,拓展新产品的获取途径,扩大销售规模。在养老方面,继续树立品牌,提高服务质量。我相信通过这些努力,中关村有望跻身国内医药大健康产业领军企业行列。”侯占军表示。

  从重组到重生

  中关村成立于1999年6月份,同年7月份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据侯占军介绍,当时国务院刚刚批准北京市政府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公司的成立承载了园区科技企业未来发展的使命。公司成立后涉足多个领域,包括生物医药、软件、通讯等多个行业。“中关村这三个字是非常有价值的,代表了科技与创新,中关村是中国的硅谷,也是国际领先的创新基地。经过这20年的运营,公司积累了丰富的资源,也一直拥有中关村科技的品牌。”侯占军表示。

  2006年,中关村科技众多历史遗留下来的债务、担保、诉讼等问题集中爆发,使公司的运营到了极度困难的境地,甚至面临退市风险。随着中关村原国有股东逐渐退出,国美控股入主中关村,进行重大资产重组,成为中关村控股股东。

  “国美利用其丰富的资本和民营企业运营的灵活机制使中关村扭亏为盈,摘掉了‘ST’的帽子,化解了当年中关村的退市风险。”侯占军谈道,此后公司逐渐地聚焦在医药大健康产业,业务发展和盈利能力不断提升。

  研发是核心竞争力

  国美入主后曾把中关村的主业定位为科技地产。2015年,中关村正式提出向医药大健康领域转型。

  “从宏观角度来看,我们认识到了医药大健康产业属于朝阳产业;就自身而言,下属华素制药公司也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所以当时选择了医药大健康作为战略发展方向。”侯占军表示。

  据侯占军介绍,在战略方向明确后,公司对组织架构进行了变革,组建了医药业务和健康品业务两个管理平台,对公司原有业务和资产也进行了梳理,开展了一系列的“加减法”的工作。首先对非医药的、盈利能力比较低的资产逐步进行了剥离,先后将拖累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建安施工业务以及一些低效的房地产项目进行了处置。其次,着力加大对健康品和养老领域的投入。他说:“2018年公司医药健康品类相关收入已占公司整体营业收入的60%以上,应该说是成功地实现了业务转型。”

  事实上,从成立之初,医药业务就一直是中关村的优质资产,《证券日报》记者梳理中关村上市以来财报发现,医药业务是中关村业务板块中唯一持续盈利的业务。

  侯占军告诉《证券日报》记者,“华素制药品牌自中关村1999年上市之初就已经存在,一直到现在发展势头都很好。华素制药前身为军事医学科学院(以下简称“军科院”)附属实验药厂,产品非常有特色,科技含量非常高。”

  据介绍,华素制药有两个全球首创产品,一个是镇痛产品,一个是治疗眩晕产品,两个都是国家一类药品。“依托军科院,中关村有着多年的科技研发基础,一直重视研发投入,并且有军科院作为合作伙伴,研发成了我们的特色以及核心竞争力。”侯占军介绍称,医药行业平均增长率在10%-15%,但是中关村主力产品的平均增长率已经达到20%以上。

  内生+外延发力转型

  除了延续传统优势实现内生增长,中关村还通过外延式并购不断增强医药大健康业务实力。先后收购了华夏药业所属的元治等药品及相关生产技术、专利、注册商标;以及收购黑龙江多多药业,实现全国化布局。

  “当时收购华夏药业是考虑到其在拥有心脑血管降压领域的首仿药元治,市场潜力巨大。收购后我们充分挖掘其本身的科技含量,进行学术推广,让更多医生了解这个产品的科研价值和科技含量,而不是采用传统的销售模式。”侯占军表示。

文章标题: 从重组到重生 公司市值不断攀升 中关村转型医药大健康初见成效
文章地址: //www.pedca.com/yaofang/4374.html

相关文章推荐:

    Top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