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制药资讯> 文章正文

“当代美学的论争与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

时间: 2021年01月01日 21:15 | 作者:朗依制药 | 来源: 医药资讯| 阅读: 50次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段丹洁 通讯员高琼)12月19-20日,“当代美学的论争与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浙江社科界学术年会分论坛在杭州举行。来自国内外的研究者齐聚线上线下,共同探讨当代艺术与美学议题。

  开幕式上,浙江大学副校长黄先海、延安大学副校长王刚、国际美学协会前主席阿诺德·柏林特分别发表致辞。在疫情、后疫情时代,当代美学的论争与建设更加需要全球艺术与美学研究者们针对新现象、新问题加强交流对话。在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基础上,中国当代美学建设正走向新征程。

美学议题呈现鲜明当代性

  聚焦于中西方视角中的当代美学话语建构的问题。德国特里尔大学汉学系教授卜松山分析了中国从传统到现代的美学之路,提出中国在全球化时代中摆脱西学影响、实现文化意义与文化身份认同的问题。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王建疆以别现代理论阐释了中国美学何时才能像中国艺术那样领先世界的问题。杜克大学教授刘康认为,西方理论思想影响下的中国美学话语建构,需要完成从“世界与中国”到“世界的中国”这一视角的转变。

  直面中国大众的审美经验与艺术实践,浙江大学教授王杰以当代电影为例,探索当代中国的情感民族志,尝试提炼当代中国社会的情感结构,从而探索中国审美现代性的问题。北京大学教授彭锋提出应当研究出不同于西方的中国艺术实践现实。杭州师范大学教授李庆本提出了跨文化艺术美学的研究方法。延安大学副教授刘鑫认为,应当走出对文艺制度理解的思维困境,思考人们如何形成建立自身文艺的智慧模式。

  当代美学回归感知经验、当代艺术走向公共参与已成为当代艺术与美学研究的新趋向。阿诺德·柏林特回顾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的激进艺术运动以及近50年活跃的艺术实践与新兴美学观念,提出艺术活动可以是非审美的、美学价值也广泛地存在于自然、人体以及感觉知觉本身,呼唤一种整合广泛审美价值与感知的新美学。兰州大学教授王大桥提到感知的重塑与改写应当是理解当代美学的重要切入口。

  随着数字技术的迭代发展,人们的审美感知不断被塑造,超越简单化批判的、对数字技术的积极性思考构成了当代艺术与美学的新挑战。中共中央党校教授范玉刚提出了数字人文视域下美学研究范式的转变。上海交通大学石甜以苗族芦笙为例,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短视频平台的传播。

  跨学科成为当代美学研究重要特征

  广泛的跨学科性是当代美学研究的主要特征,包括政治美学、神经美学、经济美学、审美教育等。

  马克思主义美学是政治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断为中国当代美学研究提供养分与活力。吉林大学教授李龙分析了源自本雅明“当下性”思想的第三种意义上的现代性。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麦永雄论述了当代西方激进左翼文论的三大维度。苏州科技大学廖雨声以感知、技术与解放为关键词,阐述了本雅明的马克思主义审美政治学。南京师范大学李永新辨析了本雅明、阿尔都塞和朗西埃对布莱希特“艺术生产”理论的三种不同解读。浙江传媒学院教授肖琼从治理美学出发探讨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政治的发展新向度。云南大学教授向丽结合人类学研究方法,从怀旧、乡愁与乌托邦的三重向度论述了当代中国“艺术乡建”中的审美治理问题。

  神经美学研究的引入也是本次论坛的一大亮点。“神经美学之父”、伦敦大学学院教授泽基从神经美学切入回应了美与美感的共同性问题。对美的感知、体验的生理学基础证明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量化。上海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胡俊进一步阐释了泽基的人脑-艺术契合论,艺术遵循大脑的运行方式,都具有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中追求恒定性的特性。吉林大学孟凡君则创造性地运用认知神经科学的成果,阐释了《诗经》《雅歌》的认知情感模式。

  美学经济时代,审美资本主义持续受到学者关注。华南师范大学教授段吉方回溯了“资本”概念与资本研究的历史,阐述了审美资本主义为当代马克思批判理论与当代理论带来的重要启示与新的课题。

  闭幕式上,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徐岱对青年学者给予厚望,强调美学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呼唤后疫情时代的中国视角。王杰教授做了总结发言,认为本次会议展现了多元化的方法与立场,青年学者在审美伦理、审美教育等问题上都表现出了中国新一代美学学者的学力与眼光。

文章标题: “当代美学的论争与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
文章地址: //www.pedca.com/news/371634.html
Top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