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制药资讯> 文章正文

“东亚现代化进程及旧海关文献在研究中的运用”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举行

时间: 2019年10月16日 18:23 | 作者:朗依制药 | 来源: 医药资讯| 阅读: 86次




“东亚现代化进程及旧海关文献在研究中的运用”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举行
  2019年10月16日  来源:复旦大学

  2019年10月9日,“东亚现代化进程及旧海关文献在研究中的运用”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举行。会议为期两天,共收到学术文章41篇。来自国内32所高校及机构的72位学者在会上围绕东亚近代海关资料的整理与研究方法、海关本体史研究和近代海关相关经济史与区域经济研究展开交流讨论。会议由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主办,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复旦大学海关史与海关文献国际研究中心协办。

  复旦大学副校长陈志敏,华中师范大学原校长、党委书记、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所长马敏,中国海关学会副会长田壮,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张晓虹,吴松弟,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主任代表张绪先后致辞。

  旧海关内部出版物现已被视为研究近代史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料。会议期间,还举行了《海关总署档案馆藏未刊中国旧海关出版物(1860-1949)》丛书、《吴松弟中国近代经济地理与旧海关资料研究集》新书发布会。

  据悉,《海关总署档案馆藏未刊中国旧海关出版物(1860-1949)》丛书由复旦大学海关史与海关文献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吴松弟主编,中国海关出版社出版,收入的旧海关内部出版物大约300种,内容丰富,不仅包括旧海关管理和日常工作的基本方面,还涉及进出口贸易、区域经济、交通、关税与金融、邮政事务、边疆考察、气象工作、海洋和内河航行、度量衡、中外条约等多个方面。总署丛刊的出版,意味着在魏尔特整理的基础上形成的比较完整的书目清单中,珍贵的旧海关出版物绝大部分都已出版,将进入私人和公共图书馆的书架,便于学术界使用,必将极大地推进近代中国的经济、贸易、交通、城市、外交、华侨、海洋、生态变迁等多方面的深入研究。

  吴松弟是中国近代经济地理最早的研究者,其带出二十余位博士为我国近代经济地理研究的骨干队伍,九卷本《中国近代经济地理》去年荣获上海市哲社优秀成果著作类一等奖。《吴松弟中国近代经济地理与旧海关资料研究集》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共收入42篇论文,1篇《〈中国近代经济地理〉工作手册》,全书62万字,汇集了吴松弟从事近代经济地理研究与旧海关资料整理研究的主要论文。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滨下武志、李培德,厦门大学教授戴一峰,复旦大学教授吴松弟、戴鞍钢、樊如森等14位学者在研讨会上做主题演讲。在分组讨论环节,6个小组的34位学者进行报告。圆桌讨论由吴松弟主持,滨下武志、戴一峰、汤文辉、吴成国、陈永生等学者作为引言人分别发言。

  2018年7月至12月,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围绕着“通商口岸与近代中国的形成”这一主题,已相继召开了四次大型学术会议和暑期班。今年10月召开的“东亚现代化进程及旧海关文献在研究中的运用”学术研讨会是围绕这一主题的第五次会议,与会学者七十余位,学术报告近五十场,反映了学术界近年不断提高对近代变革浪潮中通商口岸的重要性的关注与认识,体现了海关资料在此项研究中的特殊地位。在国内外重要档案馆对海关内部出版物整理出版的同时,各省市档案馆对所收藏的海关资料的逐步开放,也将进一步促进中国近代经济史和近代经济地理的研究。

  围绕东亚近代海关资料的整理与研究方法,与会学者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滨下武志强调学界可以从海洋史视角看旧中国海关海事部的功能与有关资料。戴一峰阐述了近代海关史研究中的全球视野与地方视野两种学术取向,认为对二者的把握有助于对研究对象的多元认知。樊如森介绍了大阪产业部近代中国及“海上丝路”沿线调查资料的内容及学术价值。中山大学陈永生强调了近代海关档案在海关史研究中的重要性,并以广东海关档案为例对档案的内在规律性作出阐释。中山大学侯彦伯以粤海关为例,辨析了在解读海关统计数据时所遇到的贸易报表计算方式的差异问题。广州大学冷东介绍了英国所藏部分清代中文海关文献的内容。郑州大学李娜娜介绍了民国时期上海海关图书馆的变迁与馆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汤文辉等介绍了该社海关史料的相关出版情况并表示需要加快其出版速度以服务近代史研究。上海海关学院姚永超解析了哈佛燕京图书馆所藏的“厦门内港图”并考察了19世纪晚期厦门港的发展状况。

  聚焦海关本体史研究,与会学者介绍了最新的研究进展。李培德利用英国的资料评估了赫德及安格联在中国的资产及财富积累的手段。中山大学李爱丽梳理了浙海关华员李圭在宁波外国人居住区章程制定中起到的作用及此后一系列外交活动中的作为。上海交通大学张志云分析了马关条约与庚子赔款对中国外交联动模式的影响。湖北大学吴成国等以湖北为例探讨了近代海关、湖北省与其他机构围绕内港小轮的管理权的博弈过程。福州海关吴锋利用海关资料分析了1904年中国参展世博会的相关史实。广州海关谢松分析了洋关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特殊角色和影响。广州海关吴一鹏等论述了展览品免税制度的发展沿革历程及其对新时代海关会展监管工作的启示。花都海关金海容分析了近代海关兼办海港检疫的过程并试图重新对此进行评价。南京海关佘建明论述了近代博览会海关监管的制度渊源与作用。合肥海关徐宗茂论述了光绪年间芜湖海关的开办及华洋贸易的变动情况。复旦大学程军对近代海关船舶停泊区划定问题进行了细致的考察。武汉大学张小彤梳理了抗战胜利后围绕长沙关的裁撤与人员安置问题展开的各方交涉与博弈。上海交通大学郑彬彬梳理了19世纪后半叶英国在远东的情报搜集制度与网络。湖北大学赵海涛利用海关资料分析了海关缉私环节中体现出的中央与地方的利益纠葛问题。复旦大学李哲以粤海关验货环节为例梳理了近代海关的验估程序。

  与会学者还就近代海关相关经济史与区域经济研究进行了学术交流。吴松弟介绍了旧海关的的内容构成,并依据其团队的研究分析了旧海关资料对近代经济史和经济地理研究的的促进作用。戴鞍钢分析了近代上海与浙东航线对沿岸地区经济的促进作用。天津社科院张利民利用津海关资料探讨了20世纪初天津与腹地的商品流通规模与范围。中国社会科学院任智勇梳理了咸丰年间雷以諴的活动并辨析了其与团练、厘金的关系。复旦大学杨伟兵重新梳理了晚清时期通商口岸的数量与分布。上海社科院方书生利用海关资料辨析了近代上海经济增长起飞的时间段,认为1911-1920年为近代上海从贸易向生产易位的时段。云南师范大学张永帅论述了对外贸易与近代云南统一市场的形成及“双核”型的空间结构。南通大学陈为忠分析了近代镇江在区域贸易、工业金融等方面的地位与作用。复旦大学王哲利用海关、城市资料通过量化方法对近代中国城市体系进行了探讨。厦门大学伍伶飞从个案角度探讨了民间资本在近代灯塔建设中的投入、运营、风险与结局。上海财经大学刘雅媛利用物产志资料对近代港口腹地与经济区的观点提出修正,认为在区域经济研究中需要同时借助海关资料以外的其他调查资料作为补充。黄埔海关袁峰勾勒了近代广东席类商品参展世博会及该类商品的生产与贸易脉络。厦门海关孙晓勐从灾害学视角研究了清代及民国时期台风对福建的影响。华中师范大学李辉利用近代荆沙地区海关资料中的棉花贸易数据探讨了内陆地区的的经济转型问题。山东大学刘畅、吴苑利用海关资料考察了中朝海上贸易中各口岸的表现及中朝贸易对朝鲜的作用。华中师范大学王建云利用山西高平的碑刻资料梳理了清至民国时期乡村纠纷的内容与调解的机制。复旦大学薛莉通过奎宁、金鸡纳的个案探讨了近代中国社会对近代文明浪潮的态度。复旦大学杨洵奕分析了晚清湖南县级分等与邮政空间的关系。


 关于复旦大学更多的相关文章请点击查看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华禹教育网()所提供的信息为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参考,相关信息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文章标题: “东亚现代化进程及旧海关文献在研究中的运用”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举行
文章地址: //www.pedca.com/news/39621.html
Top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