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制药资讯> 文章正文

表彰!新会190位“白衣天使”……

时间: 2021年05月14日 07:59 | 作者:朗依制药 | 来源: 医药资讯| 阅读: 98次

在5月12日国际护士节来临之际,5月11日,新会区隆重举行5.12国际护士节纪念大会,表彰 “最美护理科技工作者” 和“最美护士”。区领导马坚、刘国培、邹达明出席大会。

表彰!新会190位“白衣天使”……

会议向辛勤工作在护理战线的医护人员表示节日祝贺,同时表彰10位“最美护理科技工作者”和180位“最美护士”,并颁发荣誉证书。
据了解,新会区护理力量不断加强,截至4月25日,新会区注册护士总数3254人,其中注册男护士72人。

表彰!新会190位“白衣天使”……

据介绍,今年获表彰的人数较去年增加一倍多,主要是围绕抗疫工作护理工作者。从去年到今年,新会区一大批护理人员始终战斗在抗疫最前沿,全力以赴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据统计,新会区先后派出支援湖北护理人员5人次,支援广州海关白云机场口岸护理人员10人次,进驻感染性疾病病房(含留观病房)103人次,参加发热门诊护理人员168人次,参加核酸检测(医院、酒店、白云机场)405人次,参与预检分诊体温监测847人次,参与接送转运人员89人次,参加隔离酒店驻点防控45人次,实现了医务人员“零感染”,为新会区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构筑了一道坚强的屏障,为取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阶段性胜利起到重要的作用。

表彰!新会190位“白衣天使”……

《江门日报》报道
NURSE'S DAY
她们是新会“最美护理科技工作者”
他们在专业岗位上孜孜不倦地学习,在科研攻关路上上下求索;他们用耐心和细心帮患者重拾信心,用聪明才智为病人服务;他们是守护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白衣天使,更是与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的白衣战士……截至2021年4月底,新会注册护士总数达3254人,较2021年增长7.43%,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为4.06人。基层护理力量不断加强,在镇级及以下医疗机构从事护理工作的护士数达710多人。护理人员技术职称结构不断优化,在职护士大专及以上学历护士占71.82%,有主任护师21人、副主任护师148人、主管护师593人。
一直以来,新会区护理学会大力探索专科护士培训,培养了一批具备专科护士资质的高端人才,全区拥有血透护理、急诊护理、骨科护理、造口伤口护理、手术护理、重症护理、老年护理、静疗护理、中医护理、精神护理、助产护理、肿瘤护理、中医护理、肾科护理、麻醉护理、康复护理、糖尿病护理、耳鼻喉护理、危害症护理、教育等20个专业的80名专科护士。
为纪念“5·12”国际护士节,激发全区广大护理人员为人民健康服务的热情,新会区护理学会计划于5月11日对新会“最美护理科技工作者”和“最美护士”进行表彰。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新会“最美护理科技工作者”。
新会区护理学会理事长、主任护师芦雅琳
探索提供优质养老服务,让高质量晚年生活触手可及
“芦雅琳理事长讲课极具魅力,时而广东话,时而普通话,幽默风趣,充满哲学思辨,我受益匪浅。”一位听众听完新会区护理学会理事长、主任护师芦雅琳的讲课后这样评价道。

表彰!新会190位“白衣天使”……

芦雅琳在江门中医药职业学校进行公益科普授课。
2021年考取国家健康卫生委人才交流服务中心颁发的健康管理师、2021考取全国职业人才认证管理处颁发的高级老年能力评估师、获聘为江门中医药学院护理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人退休以后还能干点什么?芦雅琳给出了一个很励志的答案——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年健康管理师。
“2021年退休后,我也成为了一名老年人。身体不舒服时,我希望自己能享受到科学、舒适、健康、充满人文关怀的护理服务。”芦雅琳说,随着社会老龄化问题越来越突出,养老服务需求也不断发生变化。
新会区现有60岁以上长者10余万人,占户籍人口的比例接近20%。面对日益突出的养老问题,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给社会、家庭、医疗保健带来巨大压力,提供优质老年人护理服务任重而道远。
随着社会失能、高龄、空巢老人的增多,专业医疗护理、康复护理、居家护理服务的刚需越来越大,也为养老产业发展提供了机遇。多年来,芦雅琳积极参与江门市、新会区的老年健康研究、宣教活动,不遗余力发挥余热。作为新会区护理学会理事长,她积极带领新会区护理学会脚踏实地做好老年健康的研究、开发及科普宣传,发挥全区护理人员的专业职能,积极对接养老护理照护,让更多公众了解、理解、关注和支持护理工作者。
协助养老机构的筹建运营,组织新会区护理学会会员到老年大学授课,参与政府供养老年人的能力评估、养老机构护理员规范化培训、公立医疗机构护工培训、“南粤家政”居家养老护理员培训、江门“邑管家”家政培训等项目,连续7年组织举办省、市级老年专科护理继续教育等……回顾近年的工作,芦雅琳感觉自己过得特别充实、有意义,收获也很多。
“很多老人需要专业化的服务,但目前市场上,养老服务方面的专业护理人才还比较短缺。与此同时,在老年护理和照护方面,我们要转变观念,除了照顾老人的身体健康外,更要关注老人的生理功能、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让高质量、有尊严的晚年生活触手可及。”芦雅琳说。
新会区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主任护师赵莺柳
当好“大管家”,提供专业优质护理服务
从普通护师做起,到护士长,再到护理部主任,对新会区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主任护师赵莺柳来说,33年的护理职业生涯,有艰辛、有泪水,也有汗水,更多还是兢兢业业、默默奉献和执着坚守。“我们不仅是白衣天使,更是白衣战士。选择护士这一职业,就是选择了一种坚持到底的信念。”赵莺柳感慨地说。

表彰!新会190位“白衣天使”……

赵莺柳(中)对疫情防控期间的病房管理工作进行现场指导。
新会区人民医院有700多名护士,作为医院的护理部主任,赵莺柳好比他们的“大管家”。临床护理、预防保健、护理管理、护理教学和护理科研,是赵莺柳几乎每天都要做的工作。
为了让护理工作权责统一、管理到位、监管有力,赵莺柳首先设立起“运行护理部—科护士长—病区护士长”三级管理体系,建立和培养临床护理组长,加强临床科室管理,推动护理管理队伍科学化发展,完善护理管理体系。
护理质量与安全是医院工作的生命线。赵莺柳在院内牵头设立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护理教育科研管理委员会、专科护理发展委员会;设立15个质量专项改进小组和18个专科护理职能小组,完善各项护理工作制度、流程和预案。同时,每季度组织全院护理人员完成相关护理制度培训和考核,有效保障医疗安全与质量。
数据就是最好的说明。近3年,新会区人民医院患者满意度逐年提升,住院患者满意度达98.54%,门诊患者满意度达97.30%。
为了满足广大群众的多元化需求,2021年12月,赵莺柳带领新会区人民医院护理团队开设中医特色治疗门诊。该门诊还为患者提供健康咨询、专科护理干预、情志调适、慢病管理等服务,以中医特色疗法和现代护理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中医特色护理作用,丰富和扩大中医特色护理内涵。
为了改善护士执业环境,2021年5月,赵莺柳采用《护士执业环境测评量表》,对江门地区4家二级综合医院的1001名护士开展网络问卷调查,重点调查护士执业工作制度与流程的建立、护士培训、医院管理参与度、薪酬待遇、工作认可度等情况。调查研究成果《广东省江门地区4家二级综合医院护士执业环境测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在上海交通大学《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杂志公开发表。
“护理职业生涯有终点,但护理奉献无止境。”赵莺柳说,她将继续带领医院护理团队砥砺前行,不断提升服务品质,为患者提供更加专业、优质的护理服务。
新会区中医院内科三区护士长、副主任护师茹茵茵
带领团队辩证施护,获得省赛二等奖
“伯伯,今天感觉怎么样?晚上还气喘吗?咳嗽咯痰好点了吗?舌头伸出来看一下……”走进新会区中医院内科三区,每天早上都能听到该区护士长、副主任护师茹茵茵亲切询问病人的情况。“只有做好望、闻、问、切,辩证施护、因人施护,才能为病人提供合适的护理措施,帮助病人康复。”这是茹茵茵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她对带领的护理团队的要求。

表彰!新会190位“白衣天使”……

茹茵茵(右一)结合视频教学,让助理护士和实习生了解气管的结构和支气管镜的操作原理。
2021年2月9日,茹茵茵作为广东省第11批援助湖北医疗队的一员,义无反顾奔赴武汉,参与新冠肺炎患者救治工作。2021年2月16日至3月8日,她在武汉东西湖区城市客厅方舱医院参与护理患者约400人次,完成病情观察、心理疏导、协助生活起居等任务。她还指导患者进行八段锦练习、经络拍打、饮食调护等中医康复训练,获得患者的点名表扬,并被所在的方舱医院授予“表现优秀”证书。
在援助湖北期间,茹茵茵从对新冠肺炎患者的护理中,逐渐发掘中医辩证施护的内涵。回到新会区中医院后,她把在湖北援助期间的经验用在病人护理实践中,收到很好的效果。
今年2月,79岁的黄伯气喘吁吁地来到新会区中医院内科三区。他已经好几天因为气喘而睡不着觉了。入院后,黄伯感到非常不适,虽然经过用药,气喘症状有所改善,但是便秘、失眠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他。
茹茵茵积极与黄伯沟通,了解他的日常饮食、作息与当前的症状,通过四诊合参,结合患者证型制定护理计划,利用科室特有的中医护理技术与健身养生操,改善黄伯的症状。
一段时间后,黄伯大便通了,睡眠好了,他对茹茵茵竖起了大拇指。今年4月,茹茵茵带领团队将黄伯的病例总结归纳,作为个案参加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举办的中医护理个案大赛,获得二等奖。
“《大医精诚》里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如茵茵说,和西药相比,运用中医辩证施护对病人进行护理,因人施护,副作用小,且强调整体调节效果。中医博大精深,学无止境,她将继续加强学习,为更多病人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
新会区第三人民医院心理科护士长、副主任护师叶娥明
学习防暴技能,成为医护人员“必修课”
“单手抓手腕、双手抓手腕、迎面搂抱……”每周,新会区第三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都要在该院心理科护士长、副主任护师叶娥明的带领下,集中训练防暴技能。

表彰!新会190位“白衣天使”……

叶娥明示范床上控制法。
防暴技能,并不只是公安人员的必备功夫。学习防暴技能,是新会区第三人民医院每位入职医护人员的“必修课”。新会区第三人民医院是一家精神病医院,这里随时可能发生难以预料及防范的暴力冲动行为。为了有效提高该院精神科护理工作者的防暴应对水平,减少患者及工作人员受伤,叶娥明积极推动院内防暴技能的培训和临床应用,使之成为医护人员的“防身术”。
2021年夏天,一位20多岁的男病人要求出院,叶娥明在和他沟通时,病人突然激动起来,一手抓住了她的手腕。叶娥明先让自己镇定下来,然后一边耐心解释,分散病人的注意力,一边将自己的手腕旋转到病人的虎口位置,顺利脱身。“这就是防暴技能中的‘单手抓手腕’脱身术。”叶娥明说,防暴技能的培训和临床应用,既能保护病人,又能增强医护人员的安全感,减轻他们的职业压力。
因精神病人的特殊性,新会区第三人民医院的绝大多数病人无家属陪床,这就需要医护人员付出更多努力。一部分精神病患者因为受疾病的影响,存在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的障碍,生活不能自理,对人易产生敌意和攻击行为,这个时候,朝夕相处的护士很容易成为他们攻击的对象。
2021年,叶娥明到广州参加“精神科暴力管理管理”培训班,获得培训导师资格。当年,她还参加了香港理工大学国际暴力管理学会在江门市举办的“精神科暴力管理技能与技巧”培训班。
“数据显示,防暴技能在临床控制暴力行为的有效率达95.3%。”叶娥明说,精神科暴力管理技能与技巧的应用, 腾讯,对保障精神科病房安全,加强风险管理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新会区第三人民医院护理部的牵头下,该院成立“精神科暴力管理应急处置小组”,叶娥明任组长,结合医院实际情况,每周对组员进行训练。同时,对医护人员开展脱身法、三人控制法全员培训,通过理论授课、现场分解动作要领、模拟演练等方式,积极推动院内防暴技能的培训和临床应用。
新会区妇幼保健院综合科护士长、主管护师谭芳芳
开设淋巴水肿预防门诊,助病人重塑生活信心
当前,乳腺癌已成为全世界发病率最高的癌症,继发性淋巴水肿是乳腺癌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如果不尽早进行干预治疗,患者水肿的肢体会越来越严重,甚至导致肢体残疾。新会区妇幼保健院淋巴水肿预防门诊开设至今,已治疗200多人次,帮助缓解病人病情,重塑病人的生活信心。而这一门诊的开设者,正是该院综合科护士长、主管护师谭芳芳。

表彰!新会190位“白衣天使”……

谭芳芳徒手为患者进行淋巴引流。
“我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乳腺疾病患者。”谭芳芳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乳腺疾病的发生率越来越高,让乳腺癌患者术后尽快康复,以最佳的身心状态投入到社会中,一直都是她的理想。
乳腺癌手术通常包括腋下淋巴结清扫,而腋下淋巴管的破坏,会使局部循环减慢或受阻,如外来因素(如损伤)使淋巴发炎,就会形成严重阻塞,造成淋巴水肿。据统计,77%的乳腺癌患者在术后3年内会发生上肢水肿,之后,上肢水肿的发病率以每年1%的幅度增加。
“很多病人出现上肢水肿后,感到痛苦的同时,也会变得自卑。”谭芳芳说,很多病人因为不敢让人看见自己水肿的上肢,连大热天都捂得严严实实。殊不知,大部人病人的上肢水肿可以通过及时干预得到缓解,虽说不能根治,但能让病人达到理想的生活状态。
2021年7月,新会区妇幼保健院开设淋巴水肿预防门诊,受到病人的关注。2021年8月,一位来自大泽镇、60岁的阿姨前来咨询,并坚持每天往返大泽镇和会城,积极配合治疗。
“刚来门诊时,阿姨在酷暑天里都穿着一件长袖,当她脱下衣服的时候,我们看见她两条手臂大小极不对称,右手臂比左手臂整整大三圈。她想做饭、干点农活都不行。阿姨说,她平时没事都不出门,因为怕别人说自己是怪物,也怕别人以为自己得了怪病。”谭芳芳回忆道。原来,这位阿姨患上了右乳腺癌术后继发淋巴水肿。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阿姨手臂慢慢消肿,不仅能洗衣做饭,还可以干农活,人也开朗起来。
“我们科室运用的是淋巴水肿综合消肿治疗(CDT),这是目前应用最广、临床疗效良好且无创的物理治疗方法,包括皮肤护理、徒手淋巴引流、短拉力绷带包扎、功能锻炼、空气波压力治疗、压力手套治疗等。”谭芳芳说,淋巴水肿是当今医疗难题之一,还没有根治措施,但看到病人的病情一点点缓解,并投入正常社交生活,恢复自信的笑容,她特别高兴。
新会区第二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主任护师莫月娥
掌握先进技术,为患者深静脉置管维护提供方便
“能为患者一次插管成功,避免因反复调整管道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或并发症,这就是‘EKG(心电图)辅助PICC(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导管尖端定位技术研究’的价值所在。”新会区第二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主任护师莫月娥说。

表彰!新会190位“白衣天使”……

莫月娥(黄色衣服)正在给病人进行“在B超引导+腔内EKG辅助PICC导管尖端定位置管”。
对肿瘤患者来说,化疗药物的毒性和刺激性均会对他们的血管壁造成损伤。化疗药物一旦发生渗漏,可致组织不可逆损伤。因优势明显,PICC已成为化疗、长期输液的优选方式。
新会区第二人民医院多年前已开展PICC盲穿置管技术。在实施PICC置管前,需通过测量体表长度来确定实际置入导管的长度,过程中实际置管长度与测量长度往往存在一些误差,置管后需通过X线摄片观察导管末端位置是否符合要求。
莫月娥说:“虽然X线摄片定位是临床确定PICC尖端位置的‘金标准’,但未能做到实时、便捷,且可能增加病人的医疗费用及接触X射线的机会。而EKG定位技术是指在PICC置管过程中,通过对患者心电图P波的改变判断患者中心静脉导管头端位置,可在插管时实现实时监测、调整管道。这种技术简便、快捷,且准确率高。”
为提高一次插管成功率,莫月娥参加了省静脉治疗专科护士学习,并从2021年起开展“B超引导下EKG辅助PICC导管尖端定位技术”项目研究。2021年1月,莫月娥开展了新会区首例“在B超引导下EKG辅助PICC导管尖端定位技术”,为肺癌患者梁某成功精准置入PICC管。
“如果没有EKG定位技术的支持,就不能及时发现穿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导管异位等情况,后期调整过程冗长而复杂,患者需多次往返于病室与放射科之间,既存在感染隐患,又增加了患者的置管费用和疼痛感。”莫月娥说。
通过开展“B超引导下EKG辅助PICC导管尖端定位技术”项目研究及应用,莫月娥提高了PICC一次置管成功率和尖端到达最佳位置率,受到患者好评。2021-2021年,莫月娥通过这一技术为患者完成PICC置管50例。2021年5月,“EKG辅助PICC导管尖端定位技术研究”获江门市科学技术局立项,相关学术论文在2021年07期《护理学报》发表。
同时,为方便患者进行深静脉置管维护,2021年11月,在莫月娥的主持下,新会区第二人民医院开设PICC置管维护专科门诊,为患者提供方便。
新会区人民医院门急诊科护士长、主任护师李佩兰
主持的PICC置管科研项目在新会获积极推广
获专科护士个案管理项目比赛冠军、科研论文获得江门市科学技术协会二等奖、获“江门市百佳护理教育工作者”称号……29年来,新会区人民医院门急诊科护士长、主任护师李佩兰在护理岗位上辛勤耕耘,结下累累硕果。

表彰!新会190位“白衣天使”……

李佩兰(左一)正在进行静脉输液工具质量横断面调查。
PICC,即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被看成长期输液病人的福音、化疗前患者的“生命线”。多年来,李佩兰已累计开展PICC插管400多例、静脉导管维护5000多例。她还多次获邀担任市、区各级继续教育学习班授课老师。李佩兰2021年担任广东省癌痛护理技能比赛江门市赛区评委;2021年初,被南方医科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评定为“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指导教师”。
李佩兰说,患者肘部无可触及、可视的血管,无法通过传统方法置入PICC导管进行静脉输液治疗。借助血管超声技术,操作者可在血管超声的引导下,清楚观察血管的状态,实现清晰定位,避开血管内的不良因素,如静脉瓣、分支静脉等,通过使用超声SR5专用导针器和微血管鞘,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置入PICC导管。
在血管超声导引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置入PICC导管,改变了传统方法下的PICC置管部位——由肘窝以下上移到上臂,减轻了导管相关问题及并发症的发生,减轻病人的不适感,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血管超声技术不仅可以显著提高PICC置管成功率,还能避免因血管因素导致的导管推进困难、导管异位等问题发生。对血管条件差的病人,尤在慢性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治疗中更具有优势。”李佩兰进一步解释道。
2021年,李佩兰主持的《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置入PICC导管在慢性老年患者中的临床应用》科研项目通过新会区科技局验收,并获积极推广。在她的帮助下,新会区人民医院已有16名护士熟练掌握该技术。该科研成果论文于2021年9月获得江门市2021-2021年度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
目前,该技术已非常成熟,与三级甲等医院接轨,有效推动临床护士专业成长和静脉治疗护理质量提高。
新会区人民医院外科护长、主任护师邓洁英
研制创新护理用具获国家实用发明专利
“身上的各种管子都可以往架子上装,自己推着架子就可以下床活动了,省事又安全,还不需要时时陪护。”在新会区人民医院肝胆胃肠外科病房,一位病人一边用手推着一个输液架在病房走廊里活动,一边忍不住连声赞叹。

表彰!新会190位“白衣天使”……

邓洁英(左)指导病人使用多功能输液架。
病人眼中的“神器”,是新会区人民医院外科护士长、主任护师邓洁英研制的“多功能助推式输液架”。
据了解,多功能助推式输液架和普通输液架高度一样,很轻便,配有输液挂钩。同时,还加装了很多功能配件。“有助推式防滑把手、便民置物架、引流袋挂钩、胸腔引流瓶装置架等,这些配件的高度可以随意调节。”邓洁英介绍道。她表示,多功能助推式输液架可精确按照病人的高度、胸腔引流管留置部位等调整高度、位置,不影响引流,避免发生倒瓶现象。多功能助推式输液架可单人操作,方便病人活动。另外,该输液架清洗消毒方便,能有效避免院内感染及交叉感染,制作简单、造价低廉。
接受了外科手术的病人需尽早下床活动,以预防肺部感染及肠粘连等并发症。然而,患者普遍年龄较大,术后活动耐力明显下降,输液时间长,加之身上的引流管较多,需要多名家属协助才能下床活动。
邓洁英说,多功能助推式输液架可以妥善固定病人身上的输液管、胸管、腹腔引流管、尿管等,病人可以独自借助输液架,在家属的陪护下下床活动或自行离床活动。
“离床活动可以促进肠移动和肺功能恢复,预防压疮,从而帮助病人早日康复,缩短他们的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邓洁英说。
多功能助推式输液架一经推出,就受到了病人的好评:“真是太方便了,就算身上插再多的管子,也不妨碍下床活动。”
2021年,作为第一发明人,邓洁英研制的多功能助推式输液架获国家实用发明专利,并获新会区人民医院首届护理用具创新大赛特等奖。2021年,该专利权已经转让给厂家进行成果转化,实现批量生产,让更多病人受惠。
大鳌镇卫生院主管护师、护理部主任张锦依
编写修订标准制度,规范镇级卫生院临床护理行为
“我已在大鳌镇经历了26年的临床护理风雨,我热爱这片土地。”大鳌镇卫生院主管护师、护理部主任张锦依感慨地说。

表彰!新会190位“白衣天使”……

张锦依(左一)每月定期到各科室检查抢救药品、仪器。
作为医院护理部的主任,张锦依把大鳌镇卫生院当成自己的家。2005年前,大鳌镇卫生院的护理管理还不够规范,存在一些安全隐患。为了规范临床护理行为,使护士的各项工作有章可依,张锦依参考广东省有关标准,结合医院实际情况,编写修订了3个标准和8项制度,包括《大鳌卫生院护理质量管理工作制度》《大鳌卫生院护理核心制度》《大鳌卫生院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大鳌卫生院应急预案流程》《大鳌卫生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大鳌卫生院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大鳌卫生院护士培训考核标准》等。她每年还结合护理工作的特点和重点,对这些文件进行修订,以更加贴近实际。
张锦依认为,在日常的护理管理中,护理部要始终坚持制度管人、制度约束人的理念,不断提高护士的业务能力。根据她编写修订的制度、标准,大鳌镇卫生院护理部除对护理人员进行日常应急抢救培训和考核管理外,还不定期开展应急抢救能力考核、应急预案演练,让护士在面对突发事件时能镇定自若,娴熟应对。
一系列的制度、标准,对规范大鳌镇卫生院的临床护理工作起到了良好指导作用。去年4月的一个凌晨,在医院宿舍休息的张锦依被一通电话惊醒,“主任,快来!有个小孩心跳骤停了,要抢救!”电话那头传来急促的声音。张锦依向病房飞奔而去,协助抢救。
“那是一位10岁的男童,因不明原因突发心跳、呼吸骤停。补液、吸氧、心电监护、气管插管、除颤等一系列抢救措施全都用上了。过程中,护士们动作娴熟,医护配合默契,经过长达一小时的胸外按压,患儿的心跳、呼吸终于恢复,后经转上级医院接受进一步抢救后转危为安,最终康复出院。”张锦依激动地说,这就是她当初迫不及待编写修订有关制度、标准的目的。看着一个个被及时抢救过来的患者、一个个成长起来的护士,她觉得自己的工作很有价值。
因科学规范、严谨细致的管理,大鳌镇卫生院获得了大鳌岛居民的认同,还以高分顺利通过上级考评,获得全国“2021-2021年度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荣誉称号。
会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部干事、副主任护师潘小燕
开展简易床边吞咽测试,让有喝水障碍的病人自主进食
病人连水都喝不了,就只能插胃管喂食了吗?这在很多人看来答案是肯定的。但新会区会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部干事、副主任护师潘小燕却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通过简易床边吞咽测试,我发现有些病人虽然不能喝水,但可以吞咽不同黏稠度的糊状食物,也就是说,不是所有不能喝水的病人都需要靠插胃管进食。”潘小燕总结道。

表彰!新会190位“白衣天使”……

潘小燕在患者家中,对患者进行简易床边吞咽测试。
2021年,潘小燕到上级医院学习吞咽评估筛查技术后,开始在会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病床科推广应用这一技术,主要针对吞咽有障碍或插了胃管计划拔管的病人。她表示,测试筛查出了很多“喝水有障碍,但仍可以吃东西”的病人。
“吞咽障碍患者及其家属大都认为患者如不能喝水,就无法吃任何东西。而一旦被判断无法进食,病人就得进行鼻饲插管,也就是插胃管,但这样既影响营养吸收,也不利于病人吞咽功能的恢复。”潘小燕说。
潘小燕说,进食、进水看似是“小事”,但如果处理不好,长此以往易引发误吸、窒息、营养不良和水电解质紊乱等问题,甚至危及生命。“我们家庭病床科的服务对象大多是脑卒中康复期患者。针对特殊的康复治疗环境(如患者家中),对脑卒中患者进行简易床边吞咽测试,指导家人给予正确的饮食照料,尤为重要。”潘小燕说。
潘小燕介绍,临床常用的床边吞咽功能测试多为“洼田饮水”试验,虽操作简单,但只能反映液体误吸,不能发现隐匿性误吸,且过度依赖病人的主观感受。对于吞咽障碍患者来说,“吞糊测试”的排查精准度更高。
“喝水对咽喉功能要求较高,吞咽障碍患者很容易被呛到,水误入气管,很危险。黏稠的糊质对吞咽功能的要求相对低。在测试中,我在开水中加入凝固粉,调成不同的黏度,让病人吞下,以此测试病人是否可以‘吞糊’。”潘小燕说,如果测试通过,就可以指导病人家属在喂食汤水、牛奶等稀薄流质时,加入适量凝固粉,使溶液变成糊状,让病人自主进食,保证水分和营养的摄入。而且,伴随着自主进食的进行,病人的吞咽功能也可逐渐恢复。
目前,简易床边吞咽测试已在会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多个科室广泛开展,还吸引了一些镇级医院前来学习交流。
来源:江门日报冯瑶君
运营:江门日报新会站新媒体工作室

表彰!新会190位“白衣天使”……

文章标题: 表彰!新会190位“白衣天使”……
文章地址: //www.pedca.com/news/461547.html
Top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