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制药资讯> 文章正文

多彩非遗造福美丽西藏

时间: 2021年05月18日 22:16 | 作者:朗依制药 | 来源: 医药资讯| 阅读: 96次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活态性特征承载了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记忆,是我国文化多样性的生动体现和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不仅是对我国文化安全的积极维护,也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强化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重要基础。

  西藏各民族在对自然、社会和自身的认知、适应、改造、发展的漫长历史进程中,创造了积淀厚重、特色鲜明、形态多样、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了民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是民众创造、传承和享用集体智慧的结晶,它来源于民众,服务于民众,造福于民众。西藏自治区自2006年开始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发现传统音乐、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传统舞蹈、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戏剧、民间文学、曲艺、民俗等10个资源种类共计1000余个。截至2021年,全区有藏戏、格萨(斯)尔、藏医药浴法3个代表性项目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89项、项目代表性传承人96人;自治区级名录460项、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22人;市(地)级名录480项、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34人;县级名录1554项、项目代表性传承人716人,建立了名录和传承人四级体系。国家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入选4项,命名159个自治区非遗传习基地、8个自治区非遗特色县乡村。西藏自治区拥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个、自治区级14个、国家级试验园区1个。西藏自治区级非遗项目中传统工艺类占201项,其中16项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30个项目列入第一批自治区级传统工艺振兴目录。2021年,西藏自治区制定出台《西藏自治区传统工艺振兴计划》。2021年出台《关于推进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建设的通知》(藏文厅字〔2021〕1号),积极鼓励支持各地(市)贫困地区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鼓励传承人开办合作社、建立生产基地等,大力推进文化扶贫工作。截至2021年,全区共设立非遗扶贫工坊108家,直接吸纳171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人均月收入达3675元。截至目前,中央财政累计投入1.7亿多元,自治区财政投入4753.9万元,用于保护利用设施建设、代表性项目的保护、代表性传承人的记录工程、传承人群普及培训和扶持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等。近年来,实施35名国家级、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的记录工程,形成300余小时视频和1000余张精选图片。录制2000余小时的《藏北格萨尔艺人独家说唱》及200余小时的《高龄格萨尔艺人独家说唱》,并先后出版《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藏戏艺术巡礼》《藏药材图谱大全》等系列普查成果书籍和近百种音(影)像制品。完成30种传统舞蹈、西藏传统八大藏戏、藏医药文化等数字化建设工作。

  非遗+产业+旅游+扶贫显现了文化与产业、文化与旅游、文化与扶贫结合的复合效益。其中非遗+旅游不仅丰富了西藏旅游的文化内涵,提升了旅游层次,促进了各民族文化交流,将传承与弘扬、原真与价值再创造互相促进、相得益彰,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持久生命力。“西藏尼木:吞达村探索非遗扶贫之路”从全国179个案例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2021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秀实践案例。拉萨市尼木县尼木藏香有着1300多年的历史,2021年入选传统手工技艺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1年尼木藏香被认定为国家地理保护标志产品。拉萨市打造尼木县藏香产业园精准扶贫示范基地,基地占地83亩,总建筑面积7300平方米,基地为合作社社员提供100余个就业岗位,带动吞巴镇手工藏香制作户270多户进行标准化生产和销售。“让燃香成为日常,把文化传向四方”是尼木藏香文化理念。藏香产业园设立藏香生产区和藏香文化体验区,利用尼木县传统藏香文化资源优势,在积极保护基础上拓展传承空间,进行产业创新与发展,将非物质文化资源优势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实现了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创新的结合,探索了一条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新路径。西藏自治区推广尼木非遗扶贫工作经验,举办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技能培训班,参训学员达59人,其中非遗工坊负责人占46%,建档立卡贫困户占30%。目前,“振兴传统工艺,促进百姓增收”理念的实践重点放在藏族绘画艺术、藏纸文化、藏族编织技艺、藏医藏药等一批民间工艺产业基地的建设上,扶持民间手工艺生产企业走向市场,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

文章标题: 多彩非遗造福美丽西藏
文章地址: //www.pedca.com/news/464333.html
Top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