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write('
')
你的位置: 首页> 制药资讯> 文章正文

资料:杨振宁与中大高等学术研究中心

时间: 2021年08月12日 07:52 | 作者:朗依制药 | 来源: 医药资讯| 阅读: 134次

按:这是一篇旧新闻,由南方网-南方都市报发布于2003年9月23日。

南方网讯 “随着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学术研究的条件和水平有了非常大的提高,今天学术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是上世纪70年代时所不可能想象的。在学术和科研方面,今后南中国将会有更大的进步。”昨天(9月22日),在香港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基金会及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成立20周年庆典大会上,基金会的发起人和研究中心的创建者杨振宁博士在庆典大会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后他的学术研究活动将以国内为主。

感叹祖国发展快变化大

杨振宁说,在美国多年,他清楚地了解到世界上对中国的看法经历了一个大的转变,而他自己的经历也让他深刻感受到中国的巨大变化。他说,相对于他出生的那个年代来讲(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中国的变化是惊人的。特别是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提高,现在的学术研究条件与上个世纪70年代他第一次回国时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变。他说,3年前“香港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基金会”在中山大学珠海分院开会时他去参加了,发现那里的大学校园很漂亮,他为中山大学的同学能在这样美丽的环境中学习感到高兴。

资料:杨振宁与中大高等学术研究中心


杨振宁博士

确认以后定居清华园

之前杨振宁博士曾表示有回清华园定居的打算。昨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表示回清华是肯定的,但是由于太太健康方面的原因,回清华的计划还要暂时搁置一段时间,不过自己今后的学术研究活动肯定主要在国内进行。杨振宁并承诺,10年后中大高等学术研究中心30周年庆典时自己一定会亲自参加。

资料:杨振宁与中大高等学术研究中心


当年的新闻报道之一

除杨振宁博士之外,广东省副省长宋海、广州市副市长林元和、中山大学校长黄达人及基金会的主要资助者冼为坚先生等出席了昨天的庆典仪式。

新闻资料

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成立于1983年,发起人为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由“香港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基金会”提供资助,资助的学科范围为理论物理、数学、人类学(含民族学、民俗学、考古学)、古文字学等基础学科。

20年来,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先后有225项研究项目获得基金会资助,其中获得国家部省级奖励18项,发表学术论文1286篇,出版学术著作共39部。由基金会资助,在中山大学召开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共84次,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683人次,邀请国内外专家来访387人次,获得研究中心工资津贴的学者共525人。

(编辑:刘曼)

杨振宁与中大的不了情(图)

昨天在广州鸣泉居凯旋宫演讲并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本报记者莫艳民康建

81岁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博士,昨天在广东几十名各基础学科的教授学者注目下,站在广州鸣泉居凯旋宫的圆形讲坛上向众人承诺:“再过10年,我还要回来这里参加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30周年庆祝大会!”

杨振宁博士随后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创建中大学术研究基金1983年,在杨振宁博士的大力倡导下,一群热心祖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香港爱国人士走到了一起,创建“香港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基金会”,促成了“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的成立。“香港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基金会”被称为“基础学科创新的孵化器”,资助的对象主要是纯学术基础研究项目,像理论物理学、数学、人类学、考古学、民俗学、民族学和古文字学等等。

众多中大才俊受资助

十年前基金会设立的博士后资助计划,资助了14名中山大学理科博士后研究,其中就有现任华南基因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第一军医大分子生物学研究所所长的马文丽博士。马文丽曾作为访问学者赴美从事生物基因工程研究,归国后率先在我国开展DNA芯片的研究,研制出应用基因芯片,多次获得国家、省、市的重大奖励。

中山大学基础性和源头性的科研得到长期资助。据统计,20年来,基金会一共投入港币2000万元,资助中山大学235项研究项目。这些项目发表学术论文1286篇,出版学术著作共39部,获得国家部省级奖励18项。

支持中大改革传经验

文章标题: 资料:杨振宁与中大高等学术研究中心
文章地址: //www.pedca.com/news/509570.html
Top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