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write('
')
你的位置: 首页> 制药资讯> 文章正文

中医教育,何去何从?

时间: 2021年08月31日 08:39 | 作者:朗依制药 | 来源: 医药资讯| 阅读: 182次

2021新冠的突然造访,让本就饱受争议的中医备受关注,褒贬不一。所有接触过中医并从中受益的人都会对中医作用深信不疑,但也有先学习中医后来转而学西医的人闭口不谈中医,比方李兰娟院士,她都在西医方面造诣这么深了,也体会过中医的好处,为什么不愿宣扬中医?这说明中医的教育确实存在问题,不如西医说得明白清晰,一目了然。作为中医的受教者,又是施教者,又是从业者,这几年我也一直在深思这个问题。中医的教育和传承确实是出了问题,很难传承下去,更不要说创新了。


一、中医教育面临的问题

目前的中医教育,笔者认为面临以下问题:

1、在学校里考试个个优等生,真正面对病人时,无从下手,不会治病;

2、从业十余年,仍有很多病看不了,有的只是少部分偶中的病例经验;

3、有了经验,自以为这个经验很成熟了,照搬到其他病人身上,很多时候又不效,这让中医饱受诟病;

4、等到能有效地处理临床常见病,已经是从业20年,甚至是30年后了。

以上说的情况是相信中医且愿意毕生从事中医事业的学生的成长经历。但我们看到的是,更多的中医院校培养出来的人转而从事了“举着中医的旗,做着西医的事”的职业,更有将近一半的人彻底摆脱与医学相关的行业,而转身投入了其他的行业。到最后,可能最多三分之一的人真正毕生从事着中医的事业。这个现象背后折射出来的是中医教育的失败——因培养出来“不会看病的医生”而彻底对中医失去信心。


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所有的医生都是为了治病,减轻患者的痛苦。不管是中医教育也好,西医教育也好,在基础知识学过之后,临床课程是联系基础知识和临床的最重要的纽带。即通过临床课程的教育,学生可以把基础知识与活生生的病人所患之病联系在一起。即使对照着书本,也基本可完成对一个病的初步判断并做出相对正确的处理。因此,基础课程中基、中诊、中药、方剂中所学必须与临床课程紧密结合,但我们目前的中医教育体系中设置的临床课(内、外、妇、儿各科)存在以下问题:

1、课程教材中所选的方相当大一部分非方剂学课本中所纳入的方,给学生及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造成困惑;

2、课程与临床相差太远,新浪,对着书本学生经常会觉得四不像,有时即使看上去很相似,把课本中的方法搬上去却效果不佳;

3、不仅学生存在这样的问题,上课的老师也不能很好地完成基础知识到临床真正有效的转化。

因此,这让学生变得很迷茫:花了很大精力去学的知识不管用,前辈的经验告诉他前途很悲观。这说明我们的课程设置出了问题:临床课程不贴合临床。



三、中医的临床课在哪里?

纵观古今中医,从仲景时代至明清时期,无不把四大经典奉为临床必修。每读医案,往往能看到“此即伤寒中的某某病、温病中的某某病,应用伤寒、温病中的某方”的描述,且照此用下去,效如桴鼓。这一切都在告诉我们:中医的临床在四大经典,四大经典是临床课的基础。而就是这值得中医人读一辈子的真正的临床课程——四大经典,在现代的中医院校,变成了一年内要和其他中医内、外、妇、儿,西医的临床课一起学完的课程,且部分变成了选修课。当然,这样的课程设置是出于人才市场的需求,出于医疗大环境及医疗安全的需要,国内中医院需求的是既懂中医、又懂西医的复合型人才。懂西医是为了能够保障患者紧急情况下的医疗安全,并对预后做出相对准确的判断。懂中医是因为中医院必须承担起继承和发展中医的责任来。但由于医学的复杂性,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要想学精,必须花费大量的精力才能做好。而想两者皆得的要求换来的是西医不精,中医不通。


四、中医教育进行深入改革刻不容缓


文章标题: 中医教育,何去何从?
文章地址: //www.pedca.com/news/514795.html
Top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