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write('
')
你的位置: 首页> 网上药房> 文章正文

医药新政下,行业生变

时间: 2021年08月21日 17:58 | 作者:朗依制药 | 来源: 医药资讯| 阅读: 108次

特约撰稿 | 春风沉醉



医药新政下,将再催生出新的医药融合一体化模式?


01


新政开启,产业轮回

随着医药新政的不断推进,等级医院的医药分家模式已经形成了绝对趋势,但是,从药店、诊所、社区医院的视角来看待将来的发展趋势,我们又将看见另一番景象——新的医药一体融合模式即将出现。

我们都知道,中医老字号的起家模式,药店即医院,店员是医生,雷允上、同仁堂、胡庆余堂、九芝堂们...他们算是药厂呢?还是药店?掌柜,先是声名卓著的医生,才是低调的药铺老板。


其实不单中医中药,都是从医药不分家传承而来,西医西药,也多有大公司当初也是靠开药店演变而来,比如默克、GSK和武田等等,他们的发展模式与中医中药几乎如出一辙。

随着医药医疗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医院、药店、药厂的专业化分工,但医药同源,本质上还是很难彻底断离的。


特别是医药新政要求药店都需要配备药剂师,以做审方之用,这其实等同于在把药店向诊所和社区医院的方向推进,让一般药店增加了许多成本。可是,我国许多药企本身就都是工商业一体化的,既生产药品,又有连锁药店,这些药企在之前的商业模式下比较吃亏,一边做药,一边又卖药,结果两头不讨好,两边都没做大,反而落后只做药或者只卖药的专业化公司。


现在新的医药政策下,他们有了翻身的希望,因为他们受到的冲击最小,只做药的需要重新调整销售布局和营销策略,阵痛难免,只卖药的需要加配人手,成本增加也是必然的,流通企业已经很难靠简单的规模覆盖和精简成本而获利,这就给了全产业链的药企一个大机会——分食新环境下的医药一体化大蛋糕。

02


向专业化细分,向全产业链融合

化药需要面对一轮又一轮的集采冲击,部分龙头药企股价下跌,连新药上市的利好也带不动,就是因为集采之下,失标的失标,降价的降价,新药进院上量的坎坷程度又远超想象,让资本市场不看好后续增长。


而同仁堂在本轮暴跌中没怎么受伤,相比起去年和前年的走势反而还上涨了,其中的逻辑,其实也很好理解:那就是新药政下,他们是受冲击最小的群体。


这些企业的产品短期不需要参加集采,医院渠道的变革,对其影响也不大。至于零售渠道的限制,对专业连锁药店来说是利空,对同仁堂等企业则是大利好,因为同仁堂八百多家店,有五百多家都是诊所性质,不太存在增加成本降低坪效的负担。


所以,在没有利空就是利好的当下,具有全产业链一体化优势的药企,应当是将来激烈竞争医药红海里最生猛的一个主力军,也是最容易生存下来并且壮大的一方诸侯。


类似的案例,还有广誉远和片仔癀以及还未上市的宛西仲景之类的药企,它们自建渠道的营销模式,又或者如马应龙从医药生产再到自建肛肠医院这样的一条龙垂直体系,也许会成为将来绝大多数医药企业探索的榜样。


专业等级医院做好了看病治病的事,但他们失去了直接卖药的机会,专业连锁药店做好了快速批量的商业模式复制推广,但每个店要配药剂师的政策,无疑会让他们很头疼,药卖不出去,可以放在那里,只是放缓了存货周转率,但养人的成本却是每月都有固定费用支出的,这对于以快打慢去繁就简通过削减硬成本靠规模上量来取胜的大连锁药店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随着门店开得越多,成本也会几何级的上涨,在零售连锁企业扩张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有些企业在重压之下,选择了卖身的宿命。

所以,接下来的竞争,已经不是拼谁开的店多,而是拼如何转型,向新的医药一体化融合发展,才能渡过这难渡的一劫。

等级医院不卖药了,处方外流是必然的趋势,但流向哪里,流向谁家,这是谁都没底,谁都不敢打包票的。并不是占据了好位置,多开几家院边店、多设几家DTP就必然等拦截到处方外流的红利。


文章标题: 医药新政下,行业生变
文章地址: //www.pedca.com/yaofang/510857.html
Top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