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网上药房> 文章正文

海王星辰上市后争议不断 奔跑是为了生存

时间: 2019年12月02日 22:45 | 作者:朗依制药 | 来源: 医药资讯| 阅读: 112次

  2007年是中国药品零售市场的分水岭,从百亿时代进入千亿时代,从“医药不分”的混沌到“医药分开”的曙光乍现,从传统平价开始向专业化的平价转型,从政府的宏观调控到市场机制的微观自调,既有促进药品零售市场长足发展的利好,也有引发药品零售市场阵痛的利空。





  11月9日,海王星辰成为纽交所登录的第一家中国医药连锁企业,给业内带来些许震动。自高盛注资以来,海王星辰在零售市场始终争议不断,其经营思路不断在改变,领导人的更替率也异乎寻常,在很多人眼里,海王星辰的成长史或可视为中国连锁药店成长的缩影之一,具有一定的标本意义。

  “朱丹是一个非常努力且有创意精神的人。”朱丹的老同事海王集团投资顾问冯家信这样评价他。

  钱舜尧上任后很快以其“谦和、坦诚、敬业、务实”得到媒体及同行的好评。

  钱建农在乎每一个细节:“我的员工现在开会时都不会迟到。因为他们知道,钱总非常守时。”

  传说中的“对赌协议”

  2004年海王星辰得到海外著名投资银行高盛集团的青睐,成为国内医药同行眼中的“幸运儿”。事实上,在高盛入股以前,海王星辰的经营并不顺利。2003年,海王星辰帐面亏损1000万元,其在外省高速扩张、屡屡受挫的行为更是让业内对“海王星辰模式”产生了不少怀疑。然而,在考察了多家国内医药企业之后,高盛最终还是圈定了海王星辰,理由据说是看中了海王星辰的管理模式和组织架构。

  2004年6月28日,高盛与海王星辰大股东海王集团签订了4000万美元的直接投资协议书。据招股说明书透露,海王星辰分别于2004年10月6日和2005年12月1日向高盛旗下5家基金发行3000万和2000万股A类可赎回、可转换优先股,每股价格0.5美元,因此,高盛实际投资是2500万美元。

  另一方面,为了计划中的上市,海王星辰早在高盛宣布入股的同时就进行了复杂的重组手术。这番手术后,高盛基金、海王BVI以及ChinaStarChain在中国海王星辰各拥有30.3%、66.06%以及3.64%的股权。根据最初的协议,如果4年内不能成功上市,高盛手中的A类优先股有权赎回,赎回价格将包括8%的复合利率以及其他利益。

  对于海王星辰和高盛之间的协议,还有一个版本广泛流传于业内:作为注资条件,高盛对海王星辰每年的门店数量都有要求,如2005年底要达到996家,2008年达到2000~2500家。但这一说法从来没有得到海王星辰方面的承认。

  不过,也有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在与海王星辰达成协议之前,高盛曾经找过其他连锁企业,提出过类似的条件,也就是所谓的“对赌协议”。同样的案例有蒙牛,来自美国的摩根士坦利投资蒙牛乳业时双方约定:2003~2006年,蒙牛乳业的复合年增长率不低于50%,如达不到,公司管理层输给摩根士丹利约6000万~7000万股的上市公司股份。业内人士始终相信,正是类似的“对赌协议”对海王星辰经营施加了巨大压力,促成了其之后大力推广贴牌生产(OEM)的“过火”行为和高级管理层的一系列变动。

  朱丹 “英雄”诀别

海王星辰上市后争议不断 奔跑是为了生存



朱丹

  2004年9月,朱丹离任海王星辰连锁药店有限公司总经理一职。

  出人意表的是,高盛入股后,朱丹却选择了离开。再一次出现在媒体视线中的他,俨然以华美星辰投资顾问有限公司老板的身份跻身于商业地产领域,对于当初的离开,朱丹留下了这样的解释,大意是自己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公司要从先锋企业实现领先企业的跨越,需要大笔资金、人力以及技术,结束其个人英雄主义的年代理所当然。朱丹表示,离职纯粹是个人选择,他希望寻找“长线的、有生活质量而且回报高的高端投资项目”。

  不管朱丹离开所为何因,可以肯定的是,高盛资本的入股某种意义上给朱丹个人带来了压力。在媒体眼里,朱丹是一个行事风格强硬、个人意志突出的企业领导。从这个角度来看,高盛资本的引入意味着资本强力意志的制约。

  自高盛注资以来,海王星辰第一次组建了真正意义上的董事会,5名董事中2名来自高盛,2名来自海王集团,1名来自海王星辰管理层。这是一个比较均衡的架构,不会因为任何一方的意志影响公司整体的经营发展。而这正与朱丹时代的海王星辰截然不同,“朱丹个性太强硬,比较张扬,明显的个人英雄主义者,但是善于学习,富于创新。”一位曾经在朱丹身边的人士这样评价他。当时朱丹仅占海王星辰10%的股份,其个人意志却常常凌驾于董事会之上。毕竟,朱丹以个人志趣影响海王星辰的发展,同投资者高盛所期待的股东权益最大化是不一致的。当高盛的资本意志与朱丹的个人意志对碰的时候,朱丹选择了离开。

  回顾海王星辰发展的历史,我们或许不难理解人们对朱丹的评价。1988年,朱丹与张思民共同创立海王药业,6年后,在海王药业如日中天之时,他只身挺进市值仍然很小的医药零售领域,一手创办了海王星辰药店连锁有限公司。当时非处方药的年销售额只有100亿~200亿元,但经营药店的毛利率却可达20%~40%,不仅高于家电流通领域3%~5%的毛利率,更高于普通连锁零售店10%~20%的毛利率。而在此时,中国的医药零售还称不上是竞争行业,朱丹敏锐地把握了医药零售市场的先机,1995~2004年,海王星辰总计发展零售门店713家。

  2002年,朱丹将其在上海交大的同班同学钱舜尧招揽旗下。面对业内的置疑,朱丹表示:“外行人可能干得更好,他可以跳出传统。”而钱舜尧之后的表现也证明了朱丹的眼光。至于朱丹建立的管理流程,用钱舜尧的话来讲,是其留给海王星辰的重要财富之一。

  钱舜尧 平衡难调

海王星辰上市后争议不断 奔跑是为了生存



钱舜尧

  2006年5月,钱舜尧离任海王星辰连锁药店有限公司总经理一职。

  朱丹离开后,钱舜尧接任了朱丹的位置。一年后,钱舜尧不仅将海王星辰从亏损1000万元的困境中扭转过来,还实现了700万元的盈利,这是10年来海王星辰第一次赚到钱。

  按照传说中的高盛注资条件,海王星辰未来5年内在国内分店的数量要达到2000~2500家,年营业额达到40亿元,利润达到1亿元。而2005年海王星辰年销售总额约为16亿元,利润1000万元左右,与其相差太远。

  高盛入股的三年海王星辰高速扩张,开店速度明显加快,从开店到正式运行之间的间隔从39天缩减为28天。2005年,海王星辰门店增长为1115家,2006达到1500家,截至2007年9月,门店数量更是达到了1791家。

  高速扩张的压力让海王星辰一直艰难地在“扩张”和“利润”之间寻求平衡。因为多数门店开店时间不到两年,仍处于成长阶段,导致单店日销售额不断下降。2004年,单店日销售额为5320元,后来一度降到了4000元。

  从2005年底开始,海王星辰便对其店内销售较好、品牌知名度不高的产品提出OEM要求,店员首推此类产品、最佳陈列位置等各项举措大大提高了这些产品的销售量。2006年,海王星辰的贴牌产品由最初的20多个品牌一度扩大到七八百个,占到店内销售额总量的40%以上,其负面影响也随之出现,事实上,消费者对于品牌药品的认知程度和指定购买的作用影响,都导致了贴牌单品销量提升的同时,海王星辰整体客单量和销售规模的下滑,而药品采购却需要大量现金,现金流危机出现了。

  2006年5月,处事低调的钱舜尧离开了海王星辰。业内猜测纷纷,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正是OEM引发的现金流危机让钱舜尧不得不离开。钱舜尧曾经说过:“钱少有钱少的烦恼,钱多有钱多的烦恼。”要保持50%以上的增长率,掌握好“扩张”和“控制”的平衡术至关重要。在企业高速增长的需求下,海王星辰的管理流程和企业文化怎样才能复制下去?这恐怕是钱舜尧最大的困惑。当公司决策和个人理念发生冲突的时候,离开成了钱舜尧的唯一选择。

  然而从另一角度来看,钱舜尧的离去依然是在高盛资本意志下的产物。不管谁领导海王星辰,他都必须而且只能用业绩向投资者证明其继任的理由。而从大环境来讲,近年来整个医药行业,特别是终端所面临的盈利困境,无疑正是这场人事变动的催化剂。

  钱建农 上市?上市!

海王星辰上市后争议不断 奔跑是为了生存



钱建农

  2006年9月,钱建农接任深圳海王星辰连锁药店有限公司总经理一职。

  和钱舜尧不同,海王星辰的新任CEO钱建农是以“零售业专家”的身份进入海王星辰的:担任过物美集团副总、商品中心总监的他之前还曾经出任过华润万家华北区助理总经理、欧倍德(中国)管理系统有限公司副总裁。不少分析人士认为,钱建农之前多个区域的零售业经验及行业资源对致力于全国扩张的海王星辰而言具有积极的扶持作用。然而,医药零售与连锁超市在经营内容和盈利模式方面毕竟有别,钱建农能否交出让高盛满意的成绩单?结果依然让众人猜测。

  钱建农上任后的重点似乎落在了对企业内部组织架构的整合上。今年年初,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海王星辰今年初将其深圳总部与深圳分部合并成立全国总部,整合业态定位、采购管理、物流配送、营运规范、品牌营销等方面。

  与此同时,在高盛协议的持续推动之下,海王星辰依然保持着高速扩张的状态。海王星辰投资总监冯家信曾表示,海王星辰计划在2008年底前将门店总数扩张至2000~2500家,营业额超过40亿元人民币。

  国内的统计资料显示,去年海王星辰的总销售额为21.8亿元,单店平均年销售额为150万元。如果该数据属实,则其距离40亿元的年销售目标还有18.2亿元的差额,按其单店平均年销售额计算,到明年底,海王星辰还需要新开1000多家门店。

  关键是利润。2005年,海王星辰的门店数量是1115家,年销售额为16亿元,利润在1000万元左右,平均每家店的年利润将近1万元。假如海王星辰的门店保持这个盈利水平,即使2008年其门店数量达到2800家,利润也只有2800万元,距离1亿元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还有资金问题。以每家门店30万元的开店费用计算,开1000家店约需3亿元左右,这笔费用和高盛的注资数额差不多,除开过去两年的投资费用,并考虑逐年上涨的包括房租、人工在内的各种成本,资金可能将面临缺口。

  据了解,高盛的资金并非一步到位,而是按照开店的速度与资金使用状况分批投入。为了快速达成目标,海王星辰急需通过资本运作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快速扩大规模。上市就成为了海王星辰最明朗的出路。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海王星辰加快了驶向纽交所的步伐。

  2007年11月9日,在高盛集团策划下,中国海王星辰连锁药店终于顺利登录纽交所,此次IPO共发行2060万股美国存托凭证,筹资额达3.34亿美元。海王星辰计划用这次招股中的5200万美元开辟新店,1100万美元用于升级现有的库存控制系统,2700万美元用于成立两个新的配送中心,而持续的收益将用于其他一般企业用途,包括收购其他药店的潜在可能性。

  后记

  在行业集中度依然不高的今天,资本已经越来越成为连锁药店发展的制肘,上市融资成为国内几大强势连锁在微利时代获取未来主动权的最优选择。

  如无意外,湖南老百姓大药房或将如其董事长谢子龙所言,在“2008年底或2009年上市”,而不久之前,北京嘉事堂也被外电传出明年初国内A股上市的消息。更多区域性的融资行为则一直在暗潮涌动。资本是企业借以扩张自身的利器,正如不少业内人士预测的那样,“未来的3~5年将是行业内收购兼并的高峰期”。

  可以预计,海王星辰此番如愿融资更将加快这股兼并激流。

  核心链接

  2007年终端大事记


  2月,北京2700多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统一配送,之后各地纷纷效仿。

  3月12日,卫生部发布《处方管理办法》,要求医院不得自编药品使用代号,不得限制处方外流。

  3月16~17日,首届全国连锁药店大包采购会在北京举行。

  5月1日,《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开始实施。

  5月19~20日,第三届中国健康产业商机交易大会(以下简称商机会)在北京举行。

  6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改委、卫生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和农村基本用药定点生产、使用和价格管理通知》。

  8月8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印发《关于加强药品零售经营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严禁药品零售企业以任何形式出租或转让柜台;禁止药品供应商以任何形式进驻药品零售企业销售或者代销自己的产品;非本药品零售企业的正式销售员,不得在店内销售药品,不得从事药品宣传或推销活动。

  9月8~10日,2007年中国药店集中采购交易会召开。

  10月1日,《中医坐堂医诊所管理办法》在全国9个试点地区正式施行。

  10月,北京保兴药房将新康泰克列入“零差率”品种,遭中美史克断货。

  11月9日,中国海王星辰连锁药店有限公司成功登陆纽交所。(桔梗)

[我来说两句]

文章标题: 海王星辰上市后争议不断 奔跑是为了生存
文章地址: //www.pedca.com/yaofang/75650.html
Top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