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agent.yabovip168 > 文章正文

“三动”是孩子成长的刚需

时间: 2019年09月13日 09:23 | 作者:朗依制药 | 来源: 医药资讯| 阅读: 79次

“三动”是孩子成长的刚需

龚元浩 绘

又是一年开学季,9月6日,中国教育报家庭公开课“今天,我们怎样做父母”邀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孙云晓做客直播间,畅聊孩子成长中劳动、运动、人际互动这三个刚需,并且探讨了“三动”刚需无法满足对孩子未来人生的影响。

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让孩子独立自信

孩子多大可以承担相应年龄的家务劳动?孙云晓认为,孩子从幼儿阶段就可以参加家务劳动,劳动的难度和责任应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幼儿阶段洗洗小手帕,把脏衣服放到洗衣篮子里,或者帮家长拿拿报纸,都是可以做的。”

李玫瑾认为,只要是孩子能做的事情,都可以让他做,而且在孩子成长的早期一定要“派活”。她回忆起自己小学一年级时在平房的院里学着洗衣服的场景:“我不会用搓衣板,总是把手搓在木头上。邻居阿姨还笑我,当时我心里特别不情愿。现在回想起来,我妈妈说的‘技不压身’特让我受益。小时候干点儿活,的确会让人成熟得快一点儿。”

主持人曾经在很多场合问过中小学老师,他们的孩子在家里是否稳定地分担一项家务劳动,结果大多数情况都是举手者寥寥。

对此,孙云晓认为,这是家庭教育中很大的误区,也是激烈的学业竞争和升学压力导致的一种社会偏见。“父母认为决定孩子命运的是知识和学习成绩。只要孩子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用管。这是千家万户存在的一个反生活教育、反教育的宣言。父母真要对孩子负责任,就一定要让他成为独立的人、正常的人,能够过日常生活的人。”

李玫瑾认为,家务劳动不是单纯的劳动,关系到孩子成长过程中很重要的心性的发展。“我们讲‘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做事的过程中,孩子首先学会的是照顾自己,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知道怎么满足自己。其次是学会观察别人的反应,看自己把事情做得如何。做完事情之后,孩子能够感受到自己的成功和价值。这种经历越丰富,孩子的心智发展越好。”

作为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曾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到,很多犯罪人的共同特点就是好逸恶劳。她解释说:“好逸恶劳跟孩子从小没有分担家务的意识有关。很多孩子小时候,家里完全不给他派任何的活儿,他不知道家里的事儿应该每个人都做一点儿,从而不爱劳动、不会劳动。”

孙云晓认为关键在于父母的教育理念,父母要为孩子计长远,不能只看眼前。他介绍说,美国心理协会的前主席斯腾伯格认为,成功智力有三种,第一是分析性智力,第二是生活智力,第三是创造智力,其中生活智力是基础。李玫瑾建议父母要学会示弱,多寻求孩子帮助,让孩子分担一些事情,并对孩子表示感谢,让孩子获得自我成就感。“自理能力弱的孩子,以后成了家,往往不知如何生活、不会照顾孩子,甚至会带来婚姻问题。”

孙云晓建议家长要抓住孩子成长的关键期培养劳动能力。“孩子三四岁就对学做家务有兴趣,小学、中学是培养孩子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的黄金时期。”他回忆自己小时候在青岛长大,经常到海里挖蛤蜊,每次从海边回来,父母都满是赞扬,让他感受到了劳动带来的成就感。

运动锻炼是身体健康、心态阳光的基础

针对青少年情绪抑郁现象越来越多的现状,李玫瑾认为最好的预防和治疗就是运动,“爱动是孩子的天性,多运动的孩子,情绪很少会抑郁”。

“在研究抑郁症和脑神经问题时,我们发现中脑和脑干都是24小时工作制,即使在人睡觉的时候都在运作,支撑着身体运转。而小脑和大脑是‘上下班制’,安静的时候是睡眠状态,清醒的时候是兴奋状态。”李玫瑾把小脑比作大脑的得力助手,通过肌肉和关节的控制完成大脑的指令,“但是现在社会发展日趋科技化、信息化,所有的事情靠大脑就可以完成,上下楼坐电梯、出门开车、划手机、打电脑,都是大脑在工作,小脑没有机会工作。”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做过很多全国性调查,有两个调查结果——一个是“00”后中小学生普遍睡眠不足、运动不足、阅读不足;一个是关于青少年的幸福指数,数据显示“朋友多、爱运动的孩子更快乐”。

对于这两个互为印证的调查结果,孙云晓认为,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低估了运动的价值、忽视运动时间的保证。“运动是儿童社会化最有效的途径,爱运动的孩子之所以快乐,是因为运动可以释放多巴胺,一身大汗从运动场下来的孩子笑容都很灿烂。”

文章标题: “三动”是孩子成长的刚需
文章地址: //www.pedca.com/jiage/6739.html

相关文章推荐:

    Top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