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网上药房> 文章正文

第四章 一、清朝初年的同仁堂

时间: 2021年07月20日 17:39 | 作者:朗依制药 | 来源: 医药资讯| 阅读: 169次

  第四章            清朝初年的同仁堂

  一、开创同仁堂

  乐显扬通过水患事件,领悟到凡事 

  可以养生,可以济世者,唯医药为最。

  他认为,只有医药才能够有效地保养生命,救治世人。高官厚禄只利于官吏个人,于百姓无益。从此乐显扬抱定“济世养生唯医药”的宗旨,在康熙八年辞官回家,专心为百姓治病,别无他求。凡经他制售的丸散膏丹,必定采用地道药材,谨守炮制之规,制药工艺严格。他曾说:“古方无不效之理,因修合未工,品味不正,故不能应症耳。”他认为,药品效力低下乃是由于选料不精、炮制不严格所致,因而产生疗效不佳的弊病。由于具备了足够的医药学识,又有充分的经验和条件,乐显扬急需一个既能看病,又能抓药的“药室”,把医药集中于一体,以便保证最终的疗效。所以同仁堂在问世之初,便奠定了“济世养生”的坚定目标。

  1.康熙八年(1669年)乐显扬创立京都“同仁堂药室”。他自释“同仁”两字的含义,那时距今三百又四十年

  乐显扬以太医院作为正规制药的基础模式,按照太医院的体制安排部署制药作坊,于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顺利创办起了既能看病又能抓药,医药兼顾的“同仁堂药室”,乐显扬公自此成为京都同仁堂肇始之祖。

  他为药室取名“同仁堂”,并解释说:“‘同仁’二字可以命堂名,吾喜其公而雅,需志之。”他说取名“同仁堂”的原因是因为“同仁”二字有“同舟共济、济世救众”和“一视同仁”的意思。“同”字是中国千年以来推崇的“大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子其子……是为大同”,而“仁者爱人也”即“爱世人”也。“同仁”两字,其字面甚为公义高雅,“雅”者义也,“义”者正也,“公而雅”能够代表我本人的志向,“济世养生就是最大的‘仁’”故取这样的名字“以志吾志”。

  乐显扬解释“同仁堂”字义时,正是康熙八年乙酉的秋季,屈指一算,距今已340年而有余了!

  公元1669年应该是同仁堂开创之年,乐尊育公(即乐显扬)是北京同仁堂名符其实的创始人。

  2.乐凤鸣在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续建“同仁堂药铺”

  乐显扬创办同仁堂为乐氏家族的药业梦想打开了局面。乐显扬有四个儿子,后来称为“老四大房”(针对第11代“小四大房”而言)。“老四大房”(又称“凤字辈四大房”)的老四位即乐凤翔、乐凤鸣、乐凤仪、乐凤岐四兄弟。其中老二房乐凤鸣是四兄弟中头脑最聪颖、思维最机敏的一位。

  乐凤鸣(号梧岗,公元1661~1742年,来京第5代)生于顺治十八年辛丑二月二十九日。乐凤鸣最先还是尝试走科举仕官之途。

  当时打算做官的人必须要通过层层的科举考试。首先要通过“童试”。所谓“童试”有县试、府试、院试之别。县试是第一步,县试又包括五场考试:正场、招复、再复、连复和连复(最后一场仍称连复)。乐凤鸣顺利通过县试,取得参加府试的资格。府试过程与县试大同小异,由“知府”大人亲自主持,其难度比县试更胜一筹。不过乐凤鸣做了精心准备,也通过了府试。最后一试是最为关键的“院试”。“院试”在贡院应试,场面很大,要交出两篇文章。乐凤鸣以通顺的文理、公整的字体交出了合格的两篇文章,也获得考官的认可。

  经过层层考试,乐凤鸣成为生员,可以进入顺天府的府学,新浪,攻读各门功课。乐凤鸣几年之中,学业成绩良好,仅有两次略逊于优等。下一步就是参加“乡试”,“乡试”及弟成为举人。

  据记载:“乐凤鸣官至内阁中书,封文林郎,例晋奉直大夫”。

  “乡试”每隔3年举行1次,地点也是在顺天府的贡院中应考。

  乐凤鸣的3次乡试

  顺天府贡院位于北京东南观象台附近,可先见到牌楼,继之就是贡院大门。贡院的大门上悬挂“贡院”牌匾,经大门进入二门。在三门上悬挂写有“龙门”二字的金字匾。进入三门可见“明远楼”,“至公堂”就在“明远楼”北面。再有一“进”是为七开间的“聚奎堂”,此堂前后均有院落,最后一“进”是建有五开间的“会经堂”。考场称为“文场”,列于中轴线的左右两旁。“文场”里有许多小“号房”,大约有万余间,“号房”极其狭窄,据说左右只有三尺,前后只四尺,像个厕所间。每人一间“号房”,白天书写答卷,夜晚卷曲其中,每个人7天的考试下来已是十分辛苦。

文章标题: 第四章 一、清朝初年的同仁堂
文章地址: //www.pedca.com/yaofang/501704.html
Top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