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agent yabovip168 > 文章正文

一座老工矿城市的医改突围

时间: 2019年09月18日 09:34 | 作者:朗依制药 | 来源: 医药资讯| 阅读: 184次

原标题:一座老工矿城市的医改突围

2010年1月1日,安徽省开始在32个试点县(市、区)实施基层卫生综合改革,拉开了全国基层综合医改的序幕。如今,近十年过去,在构建分级诊疗体系,推进县域医共体、城市医联体建设的背景下,安徽基层医改呈现出怎样的新特点,探索出哪些新经验?日前,健康报采访团队走进安徽省铜陵市、天长市等地调研,记录改革一线的足迹和声音。

安徽省铜陵市地处长江下游,是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工矿城市,产铜已有3500年历史。发展速度快,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城镇化率高,是这座因铜得名、因矿设市的江边小城的标签。人口仅有170万,却有着4家三甲医院,医疗资源过度集中在一个层次和一个区域,如何进行资源整合?

“新老问题叠加,靠传统的资源布局走不通。”铜陵市卫生健康委主任赵开荣说,“好在铜陵有改革创新的文化基因。”2018年3月,铜陵市启动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建设试点工作,纵向上建立铜陵市立医院牵头、覆盖22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1+22”组织体系,横向上建立“公卫+医疗”的跨部门协同机制,统筹推进医联体医防融合工作。今年8月,铜陵入选全国城市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城市。

“点单”机制,大医院专家下沉社区

“我恢复得很好,不用担心,我会找你们汇报身体情况的。”家住铜陵市天井湖社区的单先生去年年底突发胸痛,家人赶紧联系了天桥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签约家庭医生陈陆妹。陈陆妹询问病情后让单先生做心电图检查,根据心电图结果,判断他出现了急性心肌梗死,于是立刻通过铜陵市医联体微信平台“1+1+1家庭签约”,联系了铜陵市立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陆润平,并上传了病情资料。

在肯定了社区医生的判断后,陆润平立即线上指导社区医护人员开始院前急救。医联体转诊绿色通道迅速建立,精准对接铜陵市立医院心血管内科,冠脉造影检查和冠脉介入治疗成功实施,单先生转危为安。

天桥社区卫生服务站位于天井湖社区,2018年3月加入铜陵市立医院医疗联合体。“医联体的绿色通道,实现了病人转诊的无缝对接。”天桥社区卫生服务站站长杨晓玲说,“陆润平来到社区组建工作团队,为签约居民提供健康咨询、检查、诊疗等服务。陆润平每周会在社区卫生服务站坐诊2次。”

陆润平等三甲医院医生下沉社区卫生服务站,是铜陵市打造城市紧密型医联体带来的变化。其实,早在2014年,铜陵市立医院等32家单位就已组建市立医院医联体。而运行一段时间后,体制机制、政策保障、协同服务等方面的碎片化、松散化问题暴露了出来。在赵开荣看来,紧密型医联体建设,是在过去工作基础上的升级版,是一把解题的“钥匙”。

赵开荣介绍,铜陵市建立了基层“点单”机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以通过医联体流动专家库“点单”,预约专家到社区坐诊。此外,该市采取设立专家工作室、高年资护士工作站等方式开展“点对点”医疗帮扶,下沉专家有特岗工分值,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

医防融合,把健康管理关口前移

天桥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橱窗里,“脑卒中高危人群干预服务”“糖尿病高危人群干预服务”等医防融合服务包的信息一览无余。杨晓玲说:“服务包价值约300元,居民只需自费100元,其余由财政补贴、医保报销。”推广服务包,在她看来,是找对了方向。

“我们公共卫生医师做慢病管理很多年,但辖区里慢病发病人数居高不下,问题就在于没有做到关口前移,应该把关注重点放在高危人群上。”杨晓玲说,“建立紧密型医联体后,最大的变化是对社区居民年龄、健康档案信息等数据进行分析,识别高危人群,通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精准干预。”

铜陵市立医院院长何向阳介绍,铜陵市建立了“公卫+医疗”跨部门协同机制,成立医防融合指导中心。市级疾控、妇幼保健、精神卫生等机构的公共卫生专家,与核心医院医疗专家一起下沉社区,与社区全科医生共同组成6个医防融合工作指导组,研究确定医防融合特色服务项目,协同推进健康促进、慢性病筛查干预等重点任务。同时,医联体内建立46支“1+1+N”家庭医生团队。(下转第2版)(上接第1版)

铜陵市立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杨燕就是“下沉”社区的慢病专家之一。最初,杨燕对在社区做什么感到很困惑,后来听中市卫生服务站站长说“服务站管理糖尿病患者比较多,但糖友们的血糖达标率却不高”,她发现社区医生没有找到与居民沟通的正确方式,居民对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管理意识不强。于是,杨燕找到了工作的切入点。

文章标题: 一座老工矿城市的医改突围
文章地址: //www.pedca.com/yiliao/9828.html

相关文章推荐:

    Top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