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write('
')
你的位置: 首页> 网上药房> 文章正文

记者调查“械字号”产品市场乱象

时间: 2021年12月18日 19:59 | 作者:朗依制药 | 来源: 医药资讯| 阅读: 141次

● 随着电商平台和直播卖货的兴起,敷在脸上的“械字号”面膜、戴在眼睛上的美瞳等“械字号”产品在直播间日益火爆,备受消费者青睐。但很多消费者并不知道其属于医疗器械

● “械字号”面膜就是医用敷料,属于医疗器械范畴。按照医疗器械管理的医用敷料命名应当符合《医疗器械通用名称命名规则》要求,不得含有“美容”“保健”等宣传性词语,不得含有夸大适用范围或者其他具有误导性、欺骗性的内容

● 平台作为广告主应注意,医疗器械的经营不能虚假宣传、过度宣传,否则将承担医疗、广告的相关法律责任

“这款‘械字号’面膜比普通面膜拥有更好的美容效果,具有舒缓、修复的‘医美级’功效。”在某短视频平台上,一位美妆主播正在直播中大肆“吹捧”一款面膜,称可以每天使用,价格和普通面膜差不多。

《法治日报》记者注意到,这款面膜上架1分钟后,300件商品就被抢光。在留言区,几乎没有人对“械字号”提出疑问,更多人关注的是使用效果。

所谓“械字号”,是指医疗器械备案字号,“械字号”产品是指实行国家常规管理可以保证其安全、有效的医疗器械。

近年来,随着电商平台和直播卖货的兴起,敷在脸上的“械字号”面膜、戴在眼睛上的美瞳等“械字号”产品在直播间日益火爆,备受消费者青睐。然而,记者调查发现,很多购买了“械字号”产品的消费者却并不知道其属于医疗器械,在日常生活中不能随意使用;一些商家也在没有经营资质的情况下随意售卖,导致“械字号”产品市场乱象频出。

械字号产品属医疗器械但许多消费者并不知情

来自浙江金华的吴女士一直在使用一款医美面膜,但她并未感觉到这款面膜与其他面膜有啥区别,只是外观和其他面膜不一样——这款“械字号”面膜包装上写着“医用透明质酸钠修复贴”。

“商家宣传这是一款‘械字号’面膜,但我真不知道它其实是属于医疗器械。”吴女士说。

和吴女士一样,来自江苏盐城的李女士也热衷于使用“械字号”面膜,因为她从商家处获知这款面膜“能祛痘、消痘印、收毛孔、抗衰老、修复敏感肌……”而这些修复性功能对于李女士来说,都是“刚需”。但她一直认为这是一款“医美面膜”,完全没把它与医疗器械等同起来。

记者在电商平台检索“械字号面膜”发现,大多商家是以“面部修复膜械字号”“美面贴膜械字号”等关键词来描述此类产品。

而早在2021年1月,当时的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就发布了一则关于《化妆品科普:警惕面膜消费陷阱》的公告,称不存在所谓的“械字号面膜”概念。

该公告指出,“械字号”面膜就是医用敷料,属于医疗器械范畴。按照医疗器械管理的医用敷料命名应当符合《医疗器械通用名称命名规则》要求,不得含有“美容”“保健”等宣传性词语,不得含有夸大适用范围或者其他具有误导性、欺骗性的内容。“械字号面膜”是商家为了销售而自创的概念,医疗器械产品也不能以“面膜”作为其名称。

记者采访发现,除了“械字号面膜”外,美瞳、医美面霜、类人胶原蛋白这三类被商家大肆吹捧的产品,同样也属于医疗器械。它们的另一个名字是角膜接触镜、液体敷料、可溶性胶原。

得知自己经常使用的美瞳竟然是角膜接触镜后,来自上海的王女士终于明白眼睛经常发炎的原因了。她此前一直购买一款国外品牌的美瞳,使用一段时间后,眼睛经常发炎,到医院检查后才得知角膜被美瞳划伤了。

实际上,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早已明确将彩色隐形眼镜定为三类医疗器械,使用者应首先进行眼睛检查,去具备相关资质的眼镜店选购大品牌、正规的彩色隐形眼镜,并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使用。

由于不了解这些规定,王女士将美瞳当成化妆品来使用,并且经常通过电商平台或者线下眼镜店购买,以致眼睛受了伤还不清楚原因。

线上销售渠道花样繁多经营资质真假引发质疑

记者在一些主流电商平台搜索“医美面膜”“械字号”等关键词,发现弹出的商品界面都是由网上药房、医疗器械专营店发布的产品,这些店铺也都有“通过国家药监局备案许可认证”等字样。但在一些贴吧、生活互动平台的App中,同样以上述关键词进行搜索时,记者发现了一些“猫腻”。

记者在某App中点开一篇“平价美瞳”经验贴,内容看似是博主的测评,而评论区置顶的则是博主附带的购买方式,想要购买这一款平价美瞳,就要私信博主并添加其联系方式。在评论区下面,有百余条留言,大多是消费者争相添加博主联系方式、寻求购买及使用感受的留言。

文章标题: 记者调查“械字号”产品市场乱象
文章地址: //www.pedca.com/yaofang/550664.html
Top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