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write('
')
你的位置: 首页> 医学院校> 文章正文

2021中国神经科学学会重庆年会专题研讨会介绍

时间: 2021年09月06日 18:19 | 作者:朗依制药 | 来源: 医药资讯| 阅读: 169次

   "感党恩,展风采",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党委将学会品牌会议——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第十四届全国学术会议定在红岩精神的起源地重庆召开。作为我国神经科学领域规模最大的学术会议,其学术质量也在国内屈指可数。本次会议在学会功能型党委的号召下,学术工作委员会积极组织召集学术研讨会,通过多轮投票筛选确定近50个引领学术前沿的高端小型学术研讨会。

   这周,我们继续更新CNS2021重庆年会研讨会报告人的介绍。欢迎各位同仁积极参加一年一度的神经科学盛会,错过将再等一年。

  【会议网站】

  https://www.cns.org.cn/2021/index.html

  精神疾病与脑科学

  Mental Disorders and Neuroscience

  主持人:王小平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李凌江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没有精神健康就没有健康”。精神障碍占整个疾病负担的12%以上, 超过各种癌症的疾病负担。人们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和治疗需求日益增加。然而,目前精神科的诊断仍然是基于症状学和精神科医生的临床判断,精神疾病的治疗仍然是以假设为前提的经验性试错性治疗。随着我国脑计划的启动,如何深入研究脑机制,从神经科学角度解释精神疾病发生的病理机制是当前的热点,也是当前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本论坛期望搭建精神病学临床与脑科学基础研究交流的平台,凝聚国内外专家共话精神疾病研究的前沿问题,加强和促进本领域的合作与发展。

  报告人1: 方贻儒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心境障碍诊治中心主任,精神卫生学系副主任。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精神病学基础与临床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精神病学)学科带头人,上海市精神疾病临床医学中心主任等学术职务。擅长抑郁障碍、双相障碍的优化治疗。潜心于心境障碍早期识别生物学技术和优化治疗等研究,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主编《中国双相障碍防治指南》等多部学术专著。现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多项。近期研究成果:李明、方贻儒等在 JAMAPsychiatry 杂志上发表题为:Novel Risk Loci Associated WithGenetic Risk for Bipolar DisorderAmong Han Chinese Individuals: A Genome-WideAssociation Study andMeta-analysis 的论文。研究团队首次对我国大陆地区汉族人群双相情感障碍遗传基础进行大样本探索,该项研究极大地推动了对我国人群双相情感障碍疾病遗传风险的认识。这些结果为认识该病的发生遗传机制提供了线索。此外,本研究亦证实双相情感障碍与精神分裂症、抑郁症、认知功能等共享一部分遗传基础,为理解不同精神疾病特有及共有表型的内在原因提供了基础信息。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李慧娟博士、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张晨教授、苏州大学惠李研究员为论文的并列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李明研究员和上海精神卫生中心方贻儒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报告人2: 徐 林 昆明动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和云南省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主任,昆明动物所学术委员会主任。1987-1990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硕士;1994-1995年英国伦敦大学药学院药理系访问学者;1995-1998年爱尔兰都柏林三一学院药理治疗系博士;1998-迄今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学习记忆实验室负责人,研究员。1999年获得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现兼任云南大学神经行为学、中国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精神病学基础与临床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理学会“生理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期刊《Neural Plasticity》、《Behavioural Brain Research》杂志编辑,以及《动物学研究》编辑委员会委员。在Nature, PNAS ,Cell, Neuron, J of Neurosci, Hippocampus, BiolPsychiatry等学术杂志发表SCI论文80余篇,参编专著2部,其中1998年发表的Nature论文被Thomas Donaldson(1998)列入了近代记忆研究目录28篇论文之一(Bibliography on Memory自1950年)。奖励:2021 湖南省芙蓉学者贡献奖 ;2021 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 ;2007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02 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恒河猴工作记忆的儿茶酚胺受体机制研究”。

  报告人3: 司天梅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副院长,中华精神科学会精神医学分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常委,国际神经精神药理学会执委,亚洲精神药理学会副主席,亚洲精神分裂症研究协会现任主席。研究方向:精神病学与精神卫生学精神药理学和药物治疗学情感障碍诊疗客观标记物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面上项目/重点项目、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重点支持项目/联合攻关项目、北京市科委脑认知与脑计划领域项目以及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发表学术论文230余篇。

  报告人4: 李 涛 浙江大学杭州第七人民医院

  获精神病学与精神病遗传学双博士学位,博士生导师。现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院长,浙江大学医学院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学术兼职:环太平洋精神病学家学会副主席 (Vice President, Pacific Rim College of Psychiatrists)、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学会精神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国家教学指导委员会精神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神经科学会精神科临床和基础分会副主任委员、《Neuroscience Bulletin》副主编、《Asia-PacificPsychiatry》编委、JAMA Psychiatry International AdvisoryCommittee、《中华医学遗传学》编委等。多年来致力于常见精神心理疾病的临床诊治和病因学研究。在常见精神疾病分子遗传病因学和精神疾病生物表型研究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为揭示精神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建立精神疾病的客观生物学诊断标记,开展个体化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先后主持了数十项国家级和国际合作课题,发表SCI研究论文270余篇,主编或参编专业教材和参考书籍多部。

  报告人5: 彭代辉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精神病学基础与临床分会青年委员,上海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国抑郁障碍研究者学术会议秘书。1994年本科毕业,在武汉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科临床工作;2002年晋升为主治医师、讲师,至今在精神卫生专业领域工作13年。1999年进入武汉大学攻读精神病学硕士学位,在武汉大学病毒所(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精神疾病遗传学研究试验,课题为多巴胺D2受体的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海洛因成瘾的相关研究;2003年进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攻读精神病学博士学位,着重精神疾病的功能影像学,研究领域为重症抑郁患者,在国内首次采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fMRI)研究,研究扫描方法与中国科技大学合作,图像数据处理与中科院自动化所及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重点实验室合作,并首次采用ReHo法探讨重症抑郁患者基础的功能自发脑活动特征。2006年获得“上海市优秀博士毕业生”称号,在心境障碍病房主攻抑郁发作等心境障碍的临床与基础科研方向的工作,获得“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优秀青年人才”称号及“上海交通大学优秀青年教师”称号。2021年9月,彭代辉获“上海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

  报告人6: 熊志奇 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

  1987年-1992年,华西医科大学药学专业,学士;1992年-1995年,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神经药理学专业,硕士;1995年-2000年,美国贝勒医学院药理学和神经科学专业,博士;2000年-2003年,美国杜克大学医学中心 James McNamara实验室,腾讯,博士后;2003-2021年,美国杜克大学神经生物学系,客座助理教授;2003年-至今,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疾病的神经生物学研究组组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报告人介绍

  类脑智能与因果计算

  Brain-like Intelligence and Causal Computing

  主持人: 徐 雷 上海交通大学

   涂仕奎 上海交通大学

  报告人1:徐 雷 上海交通大学

  现任上海交大致远讲席教授和人工智能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张江实验室脑与智能科技研究院神经网络计算研究中心主任。香港中文大学荣休教授,IEEE Fellow,国际模式识别学会Fellow,欧洲科学院院士。从事智能领域研究近38年,有RHT、组合分类器、RPCL、LMSER、BYY学习理论等先驱成果。获93年国家自然科学奖、95年国际神经网络学会领袖奖、06年亚太神经网络学会最高奖(首位华人获奖)。

  报告人2:李远清 华南理工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自动化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华南理工大学脑机接口与脑信息处理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是IEEE Trans. on Fuzzy Systems 等3份SCI国际期刊的副主编。1988 年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数学系,1994 年硕士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数学系,1997 年博士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自动控制工程系。2000年以来,先后致力于独立分量分析与盲源分离、稀疏编码、半监督机器学习、脑电与fMRI信号分析、脑机接口、脑内视听觉整合等方面的研究。迄今为止,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在IEEE Trans. on Information Theory,IEEE Trans. on Signal Processing,IEEE Trans.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等汇刊上发表长文20篇,在Cerebral Cortex, Machine Learning,PatternRecognition,Neural Computation,Journalof Neural Engineering,PLoS ONE,NIPS等国际著名期刊及权威会议上发表论文共13篇。主持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课题等。

  报告人2:陈华富 电子科技大学

  博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中国图像图形学会视觉认知与计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电子科技大学神经信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高场磁共振成像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执行副主任。主要从事磁共振脑影像数据模式识别的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方法研究、神经与精神疾病影像机制研究,探测疾病的典型影像学特征,为临床诊断和评估提供影像学依据。主持了科技部重点研发人工智能2030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重点、杰青和面上等20余项科研项目。作为主要作者在Molecular Psychiatry,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Brain,PLOS Biology, Schizophrenia Bulletin,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Cerebral Cortex, NeuroImage, Human Brain Mapping,IEEE TransMI/BME 等杂志发表SCI论文260篇,被SCI引用6500次,入选ESI高倍引论文11篇。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和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各一项,获四川省科技进步自然科学类一等奖。

  报告人3:吴 飞 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人工智能、多媒体分析与检索和统计学习理论。浙江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统计系访问学(2021.10-2021.8)。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21年)、入选“高校计算机专业优秀教师奖励计划”(2021年)、宝钢优秀教师奖(2021年度),教育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专家组工作组组长(2021.8-2021.12)、科技部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科技项目指南编制专家(2021-2022)、《中国人工智能2.0发展战略研究》执笔人之一。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目前担任中国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信息与电子工程学科执行主编、中国工程院信息学部分刊信息电子前沿《Frontier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Electronic Engineering》编委、《IEEE Transactions on Cybernetics》编委、中国计算机学会多媒体技术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报告人4:高新波 重庆邮电大学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重庆邮电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主要从事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和模式识别等领域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基于三元空间融合的异质图像合成与识别新框架,以及与人眼视觉感知相吻合的图像质量客观评价模型,即将物理空间、信息空间和物理空间相结合构建以人为中心的视觉计算模型。在该领域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2部、教材4部。近年来,主持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重点项目、陕西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在内的纵向研究课题20余项,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4项(2021、2021、 2021、2021)、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

  报告人5:黄 高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深度神经网络的结构设计与优化算法,以及深度学习在计算机视觉中的应用。2021年本科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21年获得清华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2021年至2021年为美国康奈尔大学计算机系博士后。其博士论文获选中国自动化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以及清华大学优秀博士论文一等奖。目前在NIPS,ICML,CVPR等国际顶级会议及IEEE多个汇刊共计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被引用6000余次。曾获得全国百篇最具国际影响学术论文、国际计算机视觉顶级会议CVPR最佳论文奖、世界人工智能创新大赛SAIL先锋奖和吴文俊人工智能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奖励和荣誉。

  报告人介绍

  脑机接口与交互

  Brain Computer Interface and Interaction

  主持人:陶 虎 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刘景全 上海交通大学

   李骁健 中科院深圳先进院

  报告人1:刘景全 上海交通大学

  现为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员(自然科学类),博士生导师,“薄膜与微细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微米纳米加工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上海市科委、总装和美国Honeywell公司的多项科研项目。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0项,其中授权20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参与编译专著3部。2007年获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一项。

  报告人2:李骁健 中科院深圳先进院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深港脑科学创新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曾先后在美国佐治亚医学院和美国西北大学芬博格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承担多项脑机接口和类脑智能领域国家和省部级项目。神经科学方面的研究侧重于神经信息解码和功能神经环路解析;神经技术方面包括研发高通量采集、检测和分析神经光电信息的仪器系统、发展基于纳米技术的非遗传操作神经调控方法,以及研发柔性微纳神经界面器件。

  报告人3:吉博文 西北工业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可植入柔性光电集成脑机接口器件、无线可穿戴功能性柔性电子传感器件。目前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5篇,其中3篇为中科院一区top,包括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IF=9.518),Microsystems and Nanoengineering(Nature子刊,IF=5.616);第一作者顶级国际会议IEEE MEMS论文2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3项,已授权5项;联合培养期间的多项参与工作已发表在Nature, Science, Nature Medicine等知名刊物。GoogleScholar引用次数200余次。

  报告人4:裴为华 中科院半导体所

  现职中科院半导体所光电子研究发展中心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中科院脑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交叉团队成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神经工程分会高级会员。致力于将半导体材料、加工方法及相关技术用于新型生物医学传感器的研制及特性改进。研究可记录或调控神经活动的相关生理、生化信息传感技术,研究提高传感灵敏度和提升信噪比的方法,探索和研究高通量、高密度和可在体长期使用的神经接口技术,开发相应的器件实现和微加工技术;研制穿戴式、高灵敏和阵列化的生物传感器件或医用生物辅助器件。近年来主持了多项中科院、国家自然基金等相关科研项目。

  报告人5:李 孟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取得博士学位。毕业后先后在美国佐治亚医学院、美国哈佛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分别为Joe Tsien, Jennifer Li 和Drew Robson教授。2021年9月开始任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学会生物控制论研究所研究科学家。于2021年6月加入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所开展独立研究工作。长期从事大尺度群体神经信号处理与编解码的研究工作,在脑科学、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等研究领域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在Nature、 Advanced Science、Cerebral Cortex、Neuroimage等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1篇。获中科院院级人才项目、上海市高层次人才项目。

  报告人6:蔡新霞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传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二级),杰青。研究方向为微纳生物传感技术与脑机接口,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国家纳米科技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发表SCI/EI收录论文162篇,获授权发明专利47项;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排名1)、北京市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1)、北京市科技二等奖(排名1),并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荣誉称号。

  报告人介绍

  教育脑科学

  Educational Brain Science

  主持人:

  杨雄里 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

   李葆明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王湘蓉 光明日报社《教育家》杂志

  报告人1:禹东川 东南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中心

  中国教育学会脑科学与教育研究分会常务理事、创新人才教育研究学会大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认知科学学会神经教育学专业委员会(筹)秘书长、国际复杂医学工程研究会主任,国际期刊Neuroscience and Biomedical Engineering的副编辑等学术任职。主持包括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项目20余项,申请发明专利10余项,发表SCI论文3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Android/IOS系统开发、嵌入式系统、可穿戴智能硬件、图像处理、大数据分析、云服务器设计、脑机接口、神经生理计算、智能交互技术。

  报告人2:左西年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IDG/McGovernInstitute for Brain Research 教授。于2005年获北京师范大学数学学院应用数学专业博士学位,2006年至2021年分别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和纽约大学接受博士后科研训练。主要研究面向教育和卫生转化应用的发展群体神经科学:领衔建立了“国际信度与可重复性联盟”和“中国彩巢计划”。国际人脑图谱学会OHBM理事会成员,担任其程序委员会主席和奖励委员会成员。

  报告人3:李晓东 深圳大学心理学院

  博士,教授。研究领域:学习与认知发展;数学认知;心理理论及观点采择;学习动机与自我调控学习;社会兼职:中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专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发展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专业委员;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项目、广东省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立项建设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等。代表性著作《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第二版和《发展心理学》。

  报告人4:何清华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

  北京师范大学理学学士(2001-2005), 博士(2005-2021,本科直博), 美国南加州大学博士后(2021-2021), 访问学者,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访问学者,2021年以引进人才特别评聘为西南大学副教授, 2021年以年限破格评为教授, 2021年认定为博士生导师。目前是西南大学心理学部教授, 博士生导师, 2021年入选首届重庆英才·青年拔尖人才项目,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成瘾的神经生理基础与干预”研究团队负责人,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第二届学术委员会委员, 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西南大学分中心教授, 重庆市脑科学协同创新中心西南大学分中心课题组长(PI),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 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出国留学评审专家, 山东省脑科学教育研究院学术专家委员会委员, 重庆市科技计划项目通讯评审专家, 河北省科学技术计划项目专家库成员, 中国神经科学学会认知神经生物学分会委员, 中国认知科学学会社会认知科学分会理事, 中国心理学会经济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协会成瘾影像研究分会常务委员, 中国心理学会决策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心理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 中国社会心理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 重庆市认知科学学会理事, 重庆心理学学会第五届国际学术交流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心主任。SSCI收录杂志Frontiers in Psychiatry和Frontiers inPsychology副主编, Information System Journal客座副主编, 《教育生物学》杂志编委, 2021年获重庆市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创新支持计划的支持。主要教授《认知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等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 主持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 荣获西南大学第十二届教师课堂教学比赛二等奖, 多次受邀在美国UCLA, USC, 澳大利亚ANU, 中科院心理所, 浙江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四川大学, 广西师范大学等地作报告。主要从事认知神经科学相关研究,在Journal ofNeuroscience, NeuroImage, Human Brain Mapping, Brain Structure & Function, 心理学报, 心理科学等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期刊上发表论文80余篇, 得到了BBC News等媒体的报道,论文累计被引次数为1700余次。2021年荣获全球健康会议Early Career Investigator Award, 2021和2021年均获得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交叉学科), 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已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 并作为第一参与者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 同时主持其他省部级研究课题多项。担任Biological Psychiatry、NeuroImage、Human Brain Mapping、Cortex等国内外杂志的审稿人。

  报告人5:李葆明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教育部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上海市领军人才计划人选。长期从事脑科学研究,在前额叶皮层认知功能研究方面取得显著成绩,重点关注“教育脑科学”(Educational Brain Science)主题以及父母照料对婴幼儿大脑结构与功能的影响。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2项)、面上项目(多项)、中国-加拿大健康研究合作项目(1项目)。迄今,作为主要作者在Neuron、PNAS、BiologicalPsychiatry、Cerebral Cortex等国际著名刊物发表研究论文70余篇。曾任中国生理学会副理事长、江西省医学会副会长、江西省神经科学学会理事长。现任中国生理学会副监事长、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常务理事;“谈家桢生命科学奖”评审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教育部临床医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1. 前额叶皮层认知功能;2.儿童智力发展与训练;4. 基于脑科学的教育评估;4. 留守儿童心智健康研究。

  报告人6: 郭思齐 昆山杜克大学

  Assoc. Prof.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at Duke Kunshan University. Current Research Interests: Kwok’s research lies atthe intersection between neuroscience, behavior, and psychology. His research team ( ) studies the neural bases of episodic memory,metacognition, and other related higher cognitive processes in the primate species. Elucidation of such intricate brain/mind/behavior relationships is attained by arm amentaria of methods including multimodal neuro imaging, in vivo electrophysiology,neuro modulatory methods, state-of-the-art behavioral paradigms and computational techniques. Kwok gained his doctoral degree at University ofOxford. He has received the Young IBRO Regions Connecting Award and Shanghai Pujiang Talent Program Award. Fellowships, Supported Research, & Other Grants: Domain-specificity of metacognition and its neural substrates awarded by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SFC) General Program; Innovative Research Use of Experimental Animals awarded by Science a Technology Commission of Shanghai Municipality.

  报告人介绍

  青年论坛暨青托项目汇报专题

  主持人: 吴志英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报告人1:李 俊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Dr. Li received his B.D. of Medicine andPsychology in 2021, as well as Ph.D. of Psychiatry and Mental Health in 2021 inPeking University. His main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biological basis of theneurodevelopmental disorders including schizophrenia and autism at multiplelevels, such as the human genetics, animal models, brain structure, neuralcircuits, synaptic transmission and molecules, by using a combination ofclinical psychology, molecular genetics, animal behaviors, morphology,electrophysiology and optogenetics approaches. He published 9 papers includingPNAS as the first or correspondent author, and honored the “Young EliteScientists Sponsorship Program By Chinese socie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2021. His research is supported by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and Young Elite Scientists Sponsorship Program By CAST.

  报告人2:朱丽娟 东南大学

  东南大学医学院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 (1)情感障碍疾病的发病机制;(2)情绪产生和调节的神经机制。荣誉奖励:1 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2 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 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4 仲英青年学者。主持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神经发育过程中突触囊泡的特化;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海马RASD1调控应激诱导的焦虑行为的神经机制;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Dexras1通过抑制海马苔藓纤维释放BDNF调控抑郁行为;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Dexras1调控焦虑行为的作用及机制研究;5.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药理学;6.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抑郁症分子机制研究;7.江苏省青年基金、Dexras1-BDNF-突触结构可塑性通路在抑郁行为调控中的作用研究;8.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焦虑症的神经机制研究。

  报告人3:汪 仪 浙江大学

  浙大基础医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优青。Neuroscience Bulletin青年编委,浙江省抗癫痫协会常务理事。本科、博士及博士后阶段均在浙江大学完成,立足于国内,长期从事癫痫的发病机制解析与药物新靶点的发现研究。主持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博士后基金等项目。发表SCI论文40余篇,其中以第一及通讯作者(含共同)身份在Neuron,Nat Commun,NatNanotech,Biol Psychiat,AnnNeurol,Pharmacol Ther等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参与《高等药理学》、《实验药理学》、《临床药理学》等教材中的癫痫相关章节的编写。

  报告人4:钟穗娟 北京师范大学

  2021年9月至2021年7月:华南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士;2021年9月至2021年7月: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2021年7月至今: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曾获张香桐神经科学优秀研究生论文奖;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中国科学院院长奖;中国科学院生物理所长论文奖;ISSCR 16th Annual Meeting Travel Grant;中国科学院大学三好学生;中国科学院大学-必和必拓奖学金;

  报告人5:尚从平 生物岛实验室

  2021.9-2021.6安徽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理学学士;2021.3-2021.6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脑与认知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硕士;2021.9-2021.6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2021.6-至今 生物岛实验室研究员。曾获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恒源祥英才奖”一等奖;中国科学院大学“三好学生”;生物物理所“所长论文奖”一等奖;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中国科学院大学“三好学生标兵”;中国科学院第一届“科苑之星”第一名;张香桐神经科学“优秀研究生论文奖”;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NIBS)“优秀研究生奖”;药明康德“生命科学新星奖(iTalent)”;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NIBS)“优秀研究生奖”;

  报告人6:王 浩 浙江大学

  09/2021-06/2021浙江大学医学院神经生物学专业获得理学博士学位;09/2021-07/2021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药理学专业获得理学硕士学位;09/2021-07/2021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药物制剂专业获得理学学士学位;近年来,多次荣获校级奖学金、“澳美”及“正大天晴”企业奖学金、“优秀社会实践论文”、“优秀共青团干部”、“优秀毕业生”、“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特别资助项目;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第 66 批面上资助项目;

  报告人介绍

  部分报告人的研究成果尚未总结完整,敬请期待现场报告!

文章标题: 2021中国神经科学学会重庆年会专题研讨会介绍
文章地址: //www.pedca.com/yuanxiao/518091.html
Top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