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医学院校> 文章正文

柯棣华大夫的国际主义精神继续照亮中印传统友谊

时间: 2021年10月15日 08:24 | 作者:朗依制药 | 来源: 医药资讯| 阅读: 146次

中国日报香港10月10日电 (记者许薇薇、特约撰稿人阿帕莱奇·查克拉博蒂、阿鲁纳瓦·达斯 )时光荏苒,又到了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北苑高中的一个特殊日子。校长辛德说:“每年,在柯棣华大夫的出生和逝世纪念日,我们都会组织讲座和各种活动来纪念他。”

柯棣华大夫是中国和印度两国的传奇人物。他于 1938 年与印度援华医疗队其他四名大夫一起来到烽火连天的中国战场,帮助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挽救了许多中国军人和老百姓的生命,直到1942 年在河北病逝。他就读的这所母校,至今保存着有近百年历史的柯棣华入学登记册。

“我们向他致敬,确保让年轻一代记住他,”辛德说。

这八十多年中,许许多多印度人和中国人都记住了柯棣华大夫,他的国际主义精神仍活在人们心中并鼓舞着同胞。

98岁的斯里坎特·柯棣(Srikant Kotnis)是柯棣华大夫的一位堂弟,他专门寄语《中国日报》,说:“柯棣华大夫对人类的伟大贡献激励着生活在中印边境两边27亿多人。他不仅是为受伤的中国人,更是为全人类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

柯棣华大夫牺牲后不久,印度一部讲述他的事迹的黑白影片大受欢迎。如今,关于这位传奇大夫的一部新的彩色电影已经开拍。

印度电影导演卡提克·肯德(Kartik Kendhe)用 印度西部流行的马拉地语拍摄的这部影片,目前片名定为《人类的朋友》。电影将用中英文字幕形式来描述这位印度大夫毕生拯救中国伤员的故事,其中部分场景将在中国河北地区摄制。导演说,这部电影的目的是想让大家记住柯棣华建立起来的中印友谊。

来自印度孟买的柯棣华纪念委员会主席拉贾德拉·贾达夫(Rajendra Jadhav)对这部新电影的拍摄感到激动。他说“我仅仅希望《人类的朋友》这部印度语和汉语的双语传记片能够同时激励印度和中国两国人民。这两个国家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他说:“柯棣华大夫不仅是一位敬业、充满热情而又称职的医生,还是一位模范国际主义者”。

“即使在今天,他在中国仍然深受尊敬,这印证了柯棣华大夫在八十多年前治疗和护理在战争中负伤士兵时所体现出的奉献精神。”

柯棣华的堂弟斯里坎特则说:“新电影应紧紧围绕柯棣华大夫所坚持的真正精神及价值观”。

柯棣华大夫原名德瓦卡纳思·柯棣(Dwarkanath Kotnis ),于1910年10月10日出生在印度西部马哈拉施特拉省的一个中产家庭里,1936年毕业于印度孟买的赛斯GS医学院。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由于战事紧张、缺医少药,中国希望印度能给予物资及医疗方面的援助。印度国大党领导人尼赫鲁收到来信后,立即组建了一支由5名大夫组成的援华医疗队。1938年,柯棣放弃去英国皇家医学院留学的计划,参加了印度派往中国的医疗队。和他一样,医疗队的其他四名医生,都他们的中文名中用了“华”字;除他之外,其他人后来都返回了印度。

早在到中国前,援华医疗队就听说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不同,抵达中国后,他们渴望前往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去中国人民受难最深的地方工作。

印度西孟加拉邦的柯棣华纪念委员会主席甘泰特(Mrigendranath Gantait)一次访华之后说到,“尽管听到父亲去世的消息,柯棣华没有返回印度,而是再次许诺继续留在中国工作。” 那是1939年1月16日,柯棣华接到父亲不幸去世的消息。重庆八路军办事处的同志和其他几位医生劝他回国料理后事,他强忍悲痛说:“我的家庭确实遭到了巨大的不幸,但这里千千万万无辜受难的人民更需要我。”于是,柯棣华同援华医疗队的队员们一起,登上一辆标有印度国大党党徽标志的救护车,离开重庆向延安进发。

1940年,柯棣华最终抵达了晋察冀边区,在抗日前线,把手术台真正架到了火线上。在八路军和群众中,柯棣华大夫的努力为他赢得了“老柯”等昵称,当地人喜欢这样称呼他,把他当作亲密的朋友。

因为与共产党人和八路军官兵长期一起并肩作战,“老柯”成了晋察冀边区人尽皆知的名字。他把自己当成一名真正的八路军战士,完全融入了根据地的抗战和生活。

柯棣华深切感受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是一场伟大的、革命的正义斗争,八路军是一所优秀的大学,培育成长着成千上万的革命青年。抗日根据地与国民党统治区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这里的人们生活平等,官兵一致。

1940年,在一次特殊的战役中,这位印度大夫进行手术总共长达72小时,同时在13天内治疗了800多名伤者。行军路上,他把马让给伤员骑;风雨途中,他把草帽摘下来盖在伤员身上。

文章标题: 柯棣华大夫的国际主义精神继续照亮中印传统友谊
文章地址: //www.pedca.com/yuanxiao/534273.html
Top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