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年11月10日 14:39 | 作者:朗依制药 | 来源: 医药资讯| 阅读: 91次
在医疗这个重资产、相对低回报但是反经济周期的特殊行业,很容易受到政策的影响。无论是市场准入还是市场竞争,政府这个“看得见的手”同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同时发挥作用。上周笔者写道“药物经济学正在进行的范式转换以适应真实世界的不同类型证据的需要”(详见7月16日本版报道),但是在面对由政策改变而引发的医疗行业变局中,药物经济学同样能够与医改趋势相结合,将这个学科的影响力最大化。
药物经济学引入医保控费
药物经济学引入医保控费
精细化的医保控费正在试图通过集中带量采购、零加成、分级诊疗、支付方式改革等减少投入,减去医疗服务中无效和不那么紧迫的部分
表面上看,我国医疗费用攀升导致医保控费压力加大,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医保需要通过市场准入和成本控制倒逼公立医疗系统的过度扩张。一大批超级公立医院凭借十几年来的异地报销和举债扩张,已经形成了“尾大不掉”的态势,无论是虹吸基层病人,还是诱导过度治疗,都与公立医疗系统保基本和公益性的属性有一定的偏离。精细化的医保控费正在试图通过集中带量采购、零加成、分级诊疗、支付方式改革等多管齐下减少投入,希望减去医疗服务中的无效和不那么紧迫的部分。最终可能会在十年内迫使公立医院全面退出高端诊疗领域,代之以商业保险和中高端正规民营机构的联盟,医务人员的市场化流动和互联网医疗只是这个大趋势中必然发生的连带效应。
控费是一门挥刀的艺术,但是对既得利益下手必然会出现医疗服务提供者的抵抗和实施过程中向现实的妥协。控费作为切蛋糕而不是做大蛋糕的手段,也必然会造成一些非营利性但却是基本的医疗服务受到间接伤害,在对肚腩抽脂的过程中难免伤到筋骨和神经。比如美国在推广价值医疗的过程中,广大服务边缘人群和低收入者的社会安全网医疗机构因为生硬的质量考核标准受到影响。即使是大学附属的大型学术医疗中心,也逐渐减少盈利不佳的全科医学、急诊、创伤和烧伤科室,并倾向于开设更赚钱的肿瘤、眼科和骨科等专科诊疗部门。除此以外,资本逐利的属性会寻找一切可能的突破口消解医保控费对利润的影响。当美国仿制药的市场渗透率达到90%但只占据22%销售额的时候,资本必然会转向专科药物和罕见病药物等投资回报率更高的领域。资本市场本质上是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资源调配,如果不能保证医疗领域至少超过社会平均水平的投资回报率,健康行业不可能在资本流失时依旧保持进步。
介入真实世界综合评价
药物经济学需要更多地主动介入创新药品的研发过程当中,为产品在日趋拥挤的赛道找到市场痛点并由此切入
尽管目前在国内刚刚起步,但是真实世界证据已经是当下研究的一大热点。真实世界研究在评估药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特别是在药品的上市后安全性,以及药品质量、稳定性、等效性等一致性评价结果在市场上的准确性,能够比传统的临床试验更快速地得出更具有普适意义的结论。许多临床终点,比如患者生存质量的改善、回归社会和劳动生产力的改善方面,可以补足传统临床证据的短板,有助于综合评估一项卫生技术的价值。在药物的适宜性方面,药品的适应症和分子分型的亚组适应症相关临床证据较难在常规的临床试验中获得,引入回顾性研究和疾病队列等方法能够很好地在药品审批等监管中加速和简化流程,让患者尽快使用上创新药物。
不眠的资本如同流水一样终究会涌向回报最高的领域,大牛市的潮水退去之后,追捧少数医药行业优质标的的资本迟早会冷静下来。如何更好地利用难得的政策和市场红利窗口,引导中国创新医疗产业快速升级并实现国际最高水平的赶超,值得每一个从业人员的思考。
如果药物经济学能够跳出产品价值评估的逻辑,把学科发展同这些医改大趋势结合,无疑能够获得更好的长远发展。快速跟进的国内的大量创新药企业在药品价格快速下降过程中套利空间已经越来越小,外企杀入价格战使盈利预期进一步下降。具体来讲,药物经济学需要更多地主动介入创新药品的研发过程当中,为产品在日趋拥挤的赛道找到市场的痛点并由此切入。比如,药物经济学研究者可以在临床试验中结合中期结果预判药品的市场相对竞争性临床价值,提前谋划产品的价值档案。这一领域的研究者也需要考虑提前布局民营医疗机构与商业保险巨头的市场扩张,用学术成果和真实世界数据辅助商业投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