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药品知识> 文章正文

海和药物科创板IPO被否,license

时间: 2021年09月24日 11:40 | 作者:朗依制药 | 来源: 医药资讯| 阅读: 139次

攒局割韭菜,有些资本过于逐利

  文/向雪

  编/王小

海和药物科创板IPO被否,license

图/pixabay

  海和药物IPO被否。

  2021年9月17日,科创板上市委审议会议结果显示,上海海和药物研究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海和药物”)首发不符合发行条件、上市条件和信息披露要求。

  两个月前,7月20日,上交所就曾发布对海和药物IPO申请暂缓审议,其上市之路一波三折,最终以IPO被否为结局。

海和药物科创板IPO被否,license

图/上交所网站

  一位接近海和药物的业内人士透露,上市被否其实就是对其授权引进(License-in)模式不是很认可。

  海和药物的研发和商业模式,正是被一众新兴生物药企所追捧的“自主研发+合作研发+授权引进”相结合。海和药物主攻抗肿瘤创新药物,成立10年来,共计有19个项目,其中18个为合作研发或授权引进(License-in)。

  “License-in”,通俗说是一种付钱买权益的模式。即支付一定的首付款、里程碑付款以及未来的销售提成,来获得一个产品在某些国家和地区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商业化权益。

  从几轮问询来看,科创板上市委忧虑的是该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怀疑其对第三方技术存在重大依赖。9月18日,《财经·大健康》发函采访海和药物的IPO被否的具体原因,截止发稿,暂未收到回复。

  被否的不仅海和药物。《财经·大健康》梳理发现,从2021年12月至今,科创板上市委否掉的医药制造行业的公司已不下九个。

  一位医药投资人分析,“科创板非常强调自主研发,特别排斥那些买买买的。”

科创板以前并不排斥“License-in”

  “过去,科创板对License-in模式没有很明显的特殊排斥。”国科嘉和董事总经理钟靖告诉《财经·大健康》,变化是从去年底开始。

  毕竟中外都有成功案例在前。2021年9月,再鼎医药凭借License-in+CRO+VC模式,在美国纳斯达克正式IPO。2021年1月,科创板迎来了首家尚未实现盈利的药企泽璟制药。

  按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40亿元,主要业务或产品需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市场空间大,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医药行业企业需至少有一项核心产品获准开展二期临床试验,其他符合科创板定位的企业需具备明显的技术优势并满足相应条件。”

  上市之初,泽璟制药也没有任何产品实现上市销售,有些产品的研发模式也出现了“License-in”的影子。从其管线来看,泽璟制药取得其子公司GENSUN的三个抗体分子在大中华区独家授权许可。

海和药物科创板IPO被否,license

图/pixabay

  当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有投资者抛出“泽璟制药产品管线是自主研发为主,还是License-in为主?”时,泽璟制药的答复是,“目前所有的新药产品管线均为泽璟制药和子公司自主研发,公司拥有这些产品独立的知识产权和完全所有权。”

  “应该是从去年底到今年,才对License-in有了比较高的要求。”钟靖说。

  《财经·大健康》从科创板股票审核官网中梳理了从2021年12月至今,科创板上市委否掉的医药制造行业的公司,包括乐普诊断、瑞博生物、奥普生物、天广实、天士力、锦波生物、正济药业、泽生科技、亿腾景昂等。

  上市被拒的原因各有不同,但其中不乏陷入License-in模式争议的企业,比如亿腾景昂、天士力等。

  2021年12月,肿瘤创新药企业亿腾景昂撤回材料,终止科创板IPO。亿腾景昂的部分核心在研药品,系通过授权引进方式取得,主要合作方是海外药企。

  亿腾景昂在招股说明书中也承认,存在无法持续引进具有前景的药品并获得授权许可的风险,“无法保证未来能否持续遴选到新候选药物和/或适应症并取得相应授权许可;遴选到并取得新候选药物和/或适应症的授权许可后,亿腾景昂亦无法保证该候选药物和/或适应症未来是否具备开发潜力”。

  2021年1月,天士力也撤回申报材料,终止科创板上市。在上交所对它的问询中也明确提出,公司多项在研产品中存在技术引进的情形,需要说明“产品管线及技术是否主要来自于外购,是否对技术引进以及非自主研发丰富产品管线的模式存在依赖,是否具备完备的技术研发体系和自主研发能力”。

  一开始科创板放开,并允许未盈利药企上市,算是给投资创新药的社会资本一条退出的路径,支持创新药发展。

文章标题: 海和药物科创板IPO被否,license
文章地址: //www.pedca.com/yaopin/524893.html
Top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