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write('
')
你的位置: 首页> 制药资讯> 文章正文

48例临床研究证实:脐带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能改善肝硬化的症状

时间: 2021年11月24日 14:41 | 作者:朗依制药 | 来源: 医药资讯| 阅读: 60次

肝硬化(LC)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肝病,我国是全球肝硬化发病率、死亡率最高的国家。病毒性肝炎以及长期大量酗酒是引起肝硬化的最主要原因。其中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和酗酒是西方国家最常见的病因,而我国肝硬化最常见的原因则是慢性乙肝肝炎病毒感染。


肝硬化表现为:肝细胞变性坏死、纤维组织弥漫性增生、再生结节形成等,最终使肝脏逐渐变形、变硬。晚期常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继发感染、腹水、癌变等并发症。

原位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病及其包括早期肝细胞癌在内的部分病例的最根本、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但是供肝来源的严重短缺和昂贵的医疗费用,限制了肝移植的普及开展。

干细胞移植: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和临床试验表明,干细胞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病一种有效的、 桥接治疗手段,它能为等待施行肝移植或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患者争取到更多的时间,甚至为自身肝脏的修复与再生提供机会。因此干细胞移植为众多肝硬化等终末期肝病的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干细胞治疗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作用原理

移植hUC-MSCs可能通过多种机制影响肝功能。

直接分化:间充质干细胞可在肝内向肝细胞样分化,hUC-MSCs可在肝内沿肝细胞谱系分化成全新的肝细胞,因此可替代病变肝脏中凋亡及硬化坏死的肝细胞。

免疫调节:间充质干细胞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功能,hUC-MSCs可以在肝内被编程定向分化。肝内免疫细胞就是肝内产生的组织特异性因子,或是由相邻细胞融合后的遗传物质组合而成,因此,hUC-MSCs可在肝内分化增殖调节免疫能力。

间充质干细胞也被证明具有其他的细胞因子作用,例如,抗炎作用、分泌营养因子、抗肝细胞纤维化活性,抗氧化活性、限制病变组织的凋亡、促进肝组织血管化。

旁分泌机制:间充质干细胞释放的肝细胞生长因子(HGF) 还参与了抗体中和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证实脐血间充质干细胞通过旁分泌机制调节活化肝细胞的功能。

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

方法: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48例,分为治疗组25例,在常规保肝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对照组23例,给予常规保肝治疗。

移植途径与方法:患者取仰卧位,经外周静脉途径输注脐血干细胞。

观察指标: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4、12及24周检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 总胆红素(TBIL)、 白蛋白(ALB)、胆碱酯酶(CHE)、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及腹部B超。观察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


肝功能的检测

治疗组ALB水平:12、24周时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均升高(t=2.818、3.576、2.300、 2.091,网易,均P<0.05);

治疗组CHE水平:4、12、24周时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均升高(t=2.074、2.673、 2.151、2.733、2.832、2.028, 均P<0.05);

治疗组PTA:2、4、12、24周时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升高 (t=2.719、4.017、3.484、3.452、2.100、2.206、2.093、2.084,均P<0.05);

对照组ALB、CHE水平及PTA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图源:文献截图

治疗4周后,治疗组食欲、乏力、腹胀、腹水的好转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治疗4周后,治疗组食欲、乏力、腹胀情况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 腹水情况较对照组明显好转。见表3。

图源:文献截图

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结论: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安全可靠。

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的发展及推广无疑是为肝硬化的患者带来的新的希望。

综上所述,本研究表明脐血干细胞经外周静脉回输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 能升高ALB、 CHE及PTA,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轻腹水,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文章标题: 48例临床研究证实:脐带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能改善肝硬化的症状
文章地址: //www.pedca.com/news/544557.html
Top
Baidu